首頁 > > 中草藥 收藏本頁

中草藥搜尋
搜尋中草藥:

中草藥大全具有6024種中草藥的完整資料,文字檔高達14.1MB,記載內容十分詳細。
只要您在搜尋框內輸入您要找的中草藥名稱,馬上會搜尋出資料庫的記載詳細內容!
注意:本系統為網路資料彙整,不具醫學專業考證(若要使用本資料,請先請教有醫師執照之中醫師)!
網站聲明:本網站對於查詢資結果內容,完全不付法律上任何責任



中草藥大全(資料庫查詢系統) / 薑黃上一個 檢視全部 下一個

薑黃

薑黃
(《唐本草》)

【異名】寶鼎香(《綱目》),黃姜(《生草藥性備要》)。

【來源】為姜科植物薑黃或郁金的根莖。

【植物形態】1薑黃
多年生宿根草本。根粗壯,末端膨大成長卵形或紡錘狀塊根,灰褐色。根莖卵形,內面黃色,側根莖圓柱狀,紅黃色。葉根生;葉片橢圓形或較狹,長20~45厘米,寬6~1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葉柄長約為葉片之半,有時幾與葉片等長;葉鞘寬,約與葉柄等長。穗狀花序稠密,長13~19厘米;總花梗長20~30厘米;苞片闊卵圓形,每苞片內含小花數朵,頂端苞片卵形或狹卵形,腋內無花;萼3鈍齒;花冠管上部漏斗狀,3裂;雄蕊藥隔矩形,花絲扁闊,側生退化雄蕊長卵圓形;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絲狀,基部具2棒狀體,柱頭2唇狀。蒴果膜質,球形,3瓣裂。種子卵狀長圓形,具假種皮。花期8~11月。
栽培或野生於平原、山間草地或灌木叢中。分佈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四川、湖北、陝西、江西、台灣等地。

本植物的塊根(郁金)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2郁金,參見"郁金"條。

【攫取】秋,冬採挖,洗淨,煮熟至透心為度,曬乾,撞去外皮,再曬乾。浙江地區將郁金根莖在鮮時切片曬乾,名"片薑黃"。

【藥材】1薑黃
為植物薑黃的乾燥根莖,呈圓柱形、卵圓形或紡錘形,形似姜而分叉少,長2.5~5.5厘米,直徑10~20公厘。表面深黃棕色,常帶黃色粉末,多皺縮,並具有明顯的環狀節及鬚根殘痕。質堅實而重,難折斷,斷面棕黃色或黃色,角質狀或蠟樣光澤,近外圍有一黃色的環紋,中部常有黃色的筋脈小點。微有香氣,味苦辛。咀嚼時唾液染黃色。以圓柱形、外皮有皺紋、斷面棕黃色、質堅實者為佳。
主產四川、福建等地。此外,江西、台灣、湖南、陝西、雲南等地亦產。

2片薑黃(《臨症指南》)
又名:片子薑黃(《綱目》)。為植物郁金根莖的乾燥切片,呈長圓形或不規則的片狀,大小不一,長3~6厘米,寬1.5~3厘米,厚3公厘左右。外皮灰黃色,粗糙皺縮,有時可見環節及鬚根痕,切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1圈環紋及多數筋脈小點散在。質堅實,粉質,有筋脈。有姜香氣,味苦而辛涼。以片大、色黃白、質堅實、起粉者為佳。
主產浙江。

【化學成分】薑黃含揮發油4.5%、6%。揮發油中含薑黃酮58%、薑油烯25%、水芹烯1%、1,8-桉葉素1%、香檜烯0.5%、龍腦0.5%、去氫薑黃酮等。還含薑黃素0.3%、1.1%、4.8%及阿拉伯糖1.1%,果糖12%、葡萄糖28%,脂肪油、澱粉、草酸鹽等。

【藥理作用】1利膽作用
薑黃煎劑及浸劑能增加犬的膽汁分泌,使膽汁成分恢復標準,並增加膽囊收縮,其作用弱而持久,可持續1~2小時。薑黃素或其鈉鹽有利膽作用,靜脈注射於狗,可減少固體成分的含量而增加膽汁分泌量,但從總的絕對值來看,膽鹽、膽紅素、膽甾醇分泌量均增加,脂肪酸成分保持恆定。另一種同屬植物中提出的揮發油增加膽汁分泌,色素則引起膽囊收縮。Curcumen為膽甾醇溶劑,可用以治療膽道結石。50%薑黃煎劑可促進食慾。

2對子宮的作用
片薑黃及色薑黃煎劑及浸劑(2%鹽酸作溶劑)對小白鼠、豚鼠離體子宮呈興奮作用,對家兔子宮瘺管引起週期性收縮,1次給藥可持續5~7小時。

3降壓作用
薑黃醇提取液,對麻醉犬表現降壓作用,此作用不因注射阿托品及切除迷走神經而受影響。如預先注射麥角流浸膏,可使降壓作用翻轉為升壓作用(與黃連鹼的翻轉作用有相似之處),醚提取成分降壓作用極弱。

4抗菌作用
薑黃素及揮發油部分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好的抗菌作用。薑黃水浸劑在試管內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煎劑對接種病毒的小鼠,能延長其生存時間,但對在病毒性肝炎墓礎上加上化學性(四氯化碳)的肝傷害則無效。此外薑黃制劑可殺蠅。

5其他作用
薑黃煎劑有鎮痛作用,對離體蛙心引起顯著的抑制。

【炮製】薑黃:揀去雜質,用水浸泡,撈起,潤透後切片,晾乾。片薑黃:揀去雜質及殘留鬚根,刷洗泥屑,晾乾。

【性味】辛苦,溫。

1《唐本草》:"味辛苦,大寒,無毒。"

2《本草拾遺》:"味辛,溫,無毒。"

3李杲:"味苦甘辛,大寒,無毒。"

4《東醫寶鑒》:"性熱,味辛苦,無毒。"

【歸經】入脾、肝經。

1《綱目》:"入心、脾。"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肺二經。"

3《本草經疏》:"入足太陰、厥陰。"

【功用主治】破血,行氣,通經,止痛。治心腹痞滿脹痛,臂痛,癥瘕,婦女血瘀經閉,產後瘀停腹痛,跌扑損傷,癰腫。
用於氣滯血瘀的胸腹痛、痛經及肢體疼痛,常配元胡、香附。

1《唐本草》:"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於郁金。"

2《日華子本草》:"治癥瘕血塊,癰腫,通月經,治跌扑瘀血,消腫毒;止暴風痛冷氣,下食。"

3《本草圖經》:"治氣脹及產後敗血攻心。"

4《綱目》:"治風痺臂痛。"

5《本草正》:"除心腹氣結氣脹,冷氣食積疼痛。"

6《本草述》:"治氣證痞證,脹滿喘噎,胃脘痛,腹脅肩背及臂痛,痺,疝。"

7《醫林纂要》:"治四肢之風寒濕痺。"

8《現代實用中藥》:"為芳香健胃藥,有利膽道及肝臟之消毒作用。用於黃疸,胸滿痞悶疼痛。又為止血劑,治吐血、衄血、尿血,並治痔疾。外用於膿腫創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血虛而無氣滯血瘀者忌服。

《本草經疏):"凡病因血虛臂痛,血虛腹痛,而非瘀血凝滯、氣塑上逆作脹者,切勿誤用。誤則愈傷血分,令病轉劇。"

【選方】1治心痛不可忍:薑黃(微炒)、當歸(切,焙)各一兩,木香、烏藥(微炒)各半兩。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煎茱萸醋湯調下。(《聖濟總錄》薑黃散)

2治九種心痛,發作無時,及蟲痛不可忍者:薑黃三分,檳榔半兩,干漆(搗碎,炒令煙出)半兩,石灰(炒令黃色)一兩。上藥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不拘時候。(《楊氏家藏方》薑黃散)

3治胃炎,膽道炎,腹脹悶,疼痛,嘔吐,黃疸:薑黃一錢五分,黃連六分,肉桂三分,延胡索一錢二分,廣郁金一錢五分,綿茵陳一錢五分。水煎服。(《現代實用中藥》)

4治臂背痛,非風非痰:薑黃、甘草、羌活各一兩,白朮二兩。每服一兩,水煎。腰以下痛,加海桐皮、當歸、芍葯。(《赤水玄珠》薑黃散)

5治室女月水滯澀,調順營氣:薑黃、丁香、當歸(切,焙)、芍葯各半兩。上四味,搗細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溫酒調下。經脈欲來,先服此藥,不拘時候。(《聖濟總錄》薑黃散)

6治經水先期而至,血澀少,其色赤者:當歸、熟地、赤芍、川芎、薑黃、黃芩、丹皮、延胡索、香附(制)各等分。水煎服。(《醫宗金鑒》姜芩四物湯)

7治妊娠胎漏,下血不止,腹痛:薑黃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熟干地黃一兩,艾葉一兩(微妙),鹿角膠一兩(搗碎,炒令黃燥)。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每於食前溫服。(《聖惠方》薑黃散)

8治產後腹痛:薑黃二分,沒藥一分。上為末,以水及童子小便各一盞,入藥煎至一盞半,分作三服,通口服,約人行五、七里,再進一服。(《普濟方》薑黃散)

9治一切跌打:桃仁、蘭葉、丹皮、薑黃、蘇木、當歸、陳皮、牛膝、川芎、生地、肉桂、乳香、沒藥。水、酒、童便煎服。(《傷科方書》薑黃湯)

十治牙痛不可忍:薑黃、細辛、白芷等分。上為細末,並擦二、三次,鹽湯漱。(《百一選方》薑黃散)

⑾治諸瘡癬初生時痛癢:薑黃敷之。(《千金方》)

⑿心痛難忍。用薑黃一兩、桂三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醋湯送下。

⒀胎寒腹痛(嬰兒啼哭吐乳,大便色青,狀如驚風,出冷汗)。用薑黃一錢,沒藥、沒香、乳香各二錢,共研為末,加蜜調成丸了,如芡子大。每服一丸,鉤籐煎湯化下。

⒁產後血痛(腹內有血塊)。用薑黃、桂心,等分為末,酒沖服一匙,血下盡後即愈。

⒂瘡癬初發。用薑黃研末擦上,甚效。

【名家論述】1《本草拾遺》:"薑黃,性熱不冷,《本經》雲寒,誤也。"

2《綱目》:"薑黃、郁金、□藥三物,形狀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而薑黃兼入脾,兼治氣,□藥則入肝,兼治氣中之血,為不同爾。古方五痺湯,用片子薑黃治風寒濕氣手臂痛。戴原禮《要訣》雲,片子薑黃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氣可知。"

3《本草經疏》:"薑黃,其味苦勝辛劣,辛香燥烈,性不應寒。…苦能洩熱,辛能散結,故主心腹結積之屬血分者。兼能治氣,故又雲下氣。總其辛苦之力,破血除風熱,消癰腫,其能事也。《日華子》謂其能治癥瘕血塊,又通月經及撲損瘀血,蘇頌謂其祛邪辟惡,治氣脹及產後敗血攻心,…何莫非下氣破血辛走苦洩之功歟。察其氣味治療,乃介乎京三稜、郁金之藥也。"

4《本草述》:"薑黃,試閱方書諸證之主治,如氣證、痞證、脹滿、喘、噎、胃皖痛、腹脅肩背及臂痛、痺,疝,雖所投有多寡,然何莫非以氣為其所治之的,…未有專為治血而用茲味,如《本草》所說也。且此味亦不等於破決諸劑,…此味能致血化者,較與他血藥有原委,不察於是,而漫謂其破血,詎知薑黃不任受"破"之一字也。"

5《本草求真》:"薑黃,功用頗類郁金、三稜、蓬術、延胡索,但郁金入心,專瀉心胞之血;莪術入肝,治氣中之血;三稜入肝,治血中之氣;延胡索則於心肝血分行氣,氣分行血;此則入脾,既治氣中之血,復兼血中之氣耳。陳藏器曰:此藥辛少苦多,性氣過於郁金,破血立通,下氣最速,凡一切結氣積氣,癥瘕瘀血,血閉癰疽,並皆有效,以其氣血兼理耳,"

6《本草求原》:"薑黃,益火生氣,辛溫達火化氣,氣生化則津液行於三陰三陽,清者注於肺,濁者注於經、溜於海,而血自行,是理氣散結而兼洩血也。"

7《本草正義》:"薑黃始見《唐本草》,稱其辛苦大寒,藏器已辨其非,謂辛少苦多,性熱不冷,則《唐本》寒字,蓋亦傳寫之誤。石頑謂有二種。按:今市肆薑黃,確有二種,名片薑黃者,是本已切為厚片,而後曬乾,形似乾薑,色不黃,質亦不堅,治風寒濕者即此。又一種則堅實光亮,其色深黃,乃如郁金,是為染色之用,不入藥劑者。《唐本》謂治心腹結積,疰忤,下氣破血,蓋辛能散,溫能通,故可破結辟惡,消瘀下氣,是物功用,即在此數者之中。然又謂除風熱,消癰腫,功力烈於郁金,則正以入血洩散,故癰瘍之堅腫可消;瘍科普通敷藥之如意金黃散用之,即是此意。固非疏風清熱之作用,而乃竟以為除風熱,宜乎有辛苦大寒之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