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中草藥 收藏本頁

中草藥搜尋
搜尋中草藥:

中草藥大全具有6024種中草藥的完整資料,文字檔高達14.1MB,記載內容十分詳細。
只要您在搜尋框內輸入您要找的中草藥名稱,馬上會搜尋出資料庫的記載詳細內容!
注意:本系統為網路資料彙整,不具醫學專業考證(若要使用本資料,請先請教有醫師執照之中醫師)!
網站聲明:本網站對於查詢資結果內容,完全不付法律上任何責任



中草藥大全(資料庫查詢系統) / 柏子仁上一個 檢視全部 下一個

柏子仁

柏子仁
(《唐本草》)

【異名】柏實(《本經》),柏子、柏仁(《本草經集注》),側柏子(《日華子本草》)。

【來源】為柏科植物側柏的種仁。植物形態詳"側柏葉"條。

【攫取】冬初種子成熟時收采,曬乾。壓碎種皮,簸淨,陰乾。

【藥材】種仁呈長卵圓形至長橢圓形,亦有呈長圓錐形者,長3~7公厘,逕1.5~3公厘。新鮮品淡黃色或黃白色,久置則彩色變深而呈黃棕色,並有油滲出。外面常包有薄膜質的內種皮,頂端略尖,圓三稜形,並有深褐色的點,基部鈍圓,彩色較淺。斷面乳白色至黃白色,胚乳較多,子葉2枚或更多,均含豐富的油質。氣微香,味淡而有油膩感。以粒飽滿、黃白色、油性大而不泛油、無皮殼雜質者為佳。
主產山東、河南、河北。此外,陝西、湖北、甘肅、雲南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種子含脂肪油約14%,並含少量揮發油、皂甙。

【炮製】柏子仁:揀淨雜質,除去殘留的外殼和種皮。柏子霜:取揀淨的柏子仁,碾碎,用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炕,壓搾去油,研細。

《雷公炮炙論》:"凡使柏子仁,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曬乾,卻用黃精自然汁於日中煎,手不住攪,若天久陰,即於鐺中著水,用瓶器盛柏子仁,著火緩緩煮成煎為度。每煎三兩柏子仁,用酒五兩,浸干為度。"

【性味】甘,平。

1《本經》:"味甘,平。"

2《別錄》:"無毒。"

3《藥性論》:"味辛甘。"

4《本草正》:"味甘平,性微涼。"

【歸經】入心、肝、脾經。

1《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腎三經。"

2《本草經疏》:"入足厥陰、少陰,亦入手少陰經。"

3《本草新編》:"入心、肝、腎、膀胱四經。"

【功用主治】養心安神,潤腸通便。治驚悸,失眠,遺精,盜汗,便秘。

1《本經》:"主驚悸,安五藏,益氣,除濕痺。"

2《別錄》:"療恍惚,虛損吸吸,歷節,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3《藥性論》:"能治腰腎中冷,膀胱中冷膿宿水,興陽道,去頭風,主小兒驚癇。"

4《日華子本草》:"治風,潤皮膚。"

5《綱目》:"養心氣,潤腎燥,益智寧神;燒瀝治疥癬。"

6《嶺南採藥錄》:"治跌打;以鹽漬之,煎服,能治咳嗽。"

7《貴州民間方藥集》:"治咳止喘,收斂止血,潤肺健胃,利尿消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炒研取油塗。

【宜忌】便溏及痰多者忌服。

1《本草經集注》:"牡蠣、桂,瓜子為使。惡菊花、羊蹄、諸石及面。"

2《本草經疏》:"柏子仁體性多油,腸滑作瀉者勿服,膈間多痰者勿服,陽道數舉、腎家有熱、暑濕什瀉,法鹹忌之。"

3《得配本草》:"痰多,肺氣上浮,大便滑洩,胃虛欲吐,四者禁用。"

【選方】1治勞欲過度,心血虧損,精神恍惚,夜多怪夢,怔忡驚悸,健忘遺洩,常服寧心定志,補腎滋陰:柏子仁(蒸曬去殼)四兩,枸杞子(酒洗曬)三兩,麥門冬(去心)、當歸(酒浸)、石菖蒲(去毛洗淨)、茯神(去皮心)各一兩,玄參、熟地(酒蒸)各二兩,甘草(去粗皮)五錢。先將柏子仁、熟地蒸過,石器內搗如泥,余藥研末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早晚燈心湯或圓眼湯送下。(《體仁彙編》柏子養心丸)

2戢陽氣,止盜汗,進飲食,退經絡熱:新柏子仁(研)、半夏曲各二兩,牡蠣(甘鍋子內火鍛,用醋淬七次,焙)、人參(去蘆)、白朮、麻黃根(慢火炙,拭去汗)、五味子各一兩,淨麩半兩(慢火炒)。上八味為末,棗肉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三、五十丸,日二服。作散調亦可。(《本事方》柏子仁丸)

3治老人虛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熔白蠟丸桐子大。以少黃丹湯服二、三十丸,食前。(《本草衍義》)

4治腸風下血:柏子仁十四枚。燃破,紗囊貯,以好酒三盞,煎至八分服之,初服反覺加多,再服立止。非飲酒而致斯疾,以艾葉煎湯服之。(《世醫得效方》)

5治血虛有火,月經耗損,漸至不通,羸瘦而生潮熱,及室女思慮過度,經閉成癆:柏子仁(炒,另研)、牛膝、卷柏各五錢(一作各二兩),澤蘭葉、川續斷各二兩,熟地黃三兩。研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三丸,空腹時米飲送下,兼服澤蘭湯。(《婦人良方》柏子仁丸)

6治脫髮:當歸、柏子仁各一斤。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日三次,每次飯後服二至三錢。(《全展選編·皮膚科》)

【名家論述】1《綱目》:"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補,辛而能潤,其氣清香,能透心腎,益脾胃,蓋上品藥也,宜乎滋養之劑用之。"

2《本草正》:"柏子仁,氣味清香,性多潤滑,雖滋陰養血之佳劑,若欲培補根本,乃非清品之所長。"

3《藥品化義》:"柏子仁,香氣透心,體潤滋血。同茯神、棗仁、生地、麥冬,為濁中清品,主治心神虛怯,驚悸怔忡,彩色憔悴,肌膚燥癢,皆養心血之功也。又取氣味俱濃,濁中歸腎,同熟地、龜版、枸杞、牛膝,為封填骨髓,主治腎陰虧損,腰背重痛,足膝軟弱,陰虛盜汗,皆滋腎燥之力也。味甘亦能緩肝,補肝膽之不足,極其穩當,但性平力緩,宜多用之為妙。"

4《本草備要》:"凡補脾藥多燥,柏子仁潤藥而香能舒脾,燥脾藥中兼用最良。"

5《本經逢原》:"柏子仁,《本經》言除風濕痺者,以其性燥也。《經巰》以為除風濕痺之功非潤藥所能,當是葉之能事。豈知其質雖潤而性卻燥,未有香藥之性不燥者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瀉忌服,蓋不知其性燥而無傷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結,以芳香走氣而無益血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