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中草藥 收藏本頁

中草藥搜尋
搜尋中草藥:

中草藥大全具有6024種中草藥的完整資料,文字檔高達14.1MB,記載內容十分詳細。
只要您在搜尋框內輸入您要找的中草藥名稱,馬上會搜尋出資料庫的記載詳細內容!
注意:本系統為網路資料彙整,不具醫學專業考證(若要使用本資料,請先請教有醫師執照之中醫師)!
網站聲明:本網站對於查詢資結果內容,完全不付法律上任何責任



中草藥大全(資料庫查詢系統) / 半夏上一個 檢視全部 下一個

半夏

半夏
(《本經》)

【異名】地文、水玉(《本經》),守田、示姑(《別錄》),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綱目》),蠍子草(《植物名實圖考》),地珠半夏(《昆明藥植調查報告》),麻芋果(《貴州民間方藥集》),三步跳、泛石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鷓鴣、地茨菇(《廣西中獸醫藥植》),老黃嘴、老和尚頭、野芋頭,老鴰頭(《江蘇植藥志》),捉嘴豆子,地巴豆(《河北藥材》),無心菜根、天落星、老鴰眼、麻芋子(《山東中藥》),地雷公、老瓜蒜、狗芋頭(《中藥志》),珠半夏(《廣西中藥志》),裂刀菜(《遼寧經濟植物誌》),麻草子(安徽《土農藥介紹》)。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

【植物形態】半夏,又名:三葉半夏。
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塊莖近球形。葉出自塊莖頂端,葉柄長6~23厘米,在葉柄下部內側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葉為單葉,卵狀心形;2~3年後,葉為3小葉的復葉,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中間小葉較大,長5~8厘米,寬3~4厘米,兩側的較小,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光滑無毛。肉穗花序頂生,花序梗常較葉柄長;佛焰苞綠色,長6~7厘米;花單性,無花被,雌雄同株;雄花著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整合圓筒形,雌花著生於雄花的下部,綠色,兩者相距5~8公厘;花序中軸先端附屬物延伸呈鼠尾狀,通常長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漿果卵狀橢圓形,綠色,長4~5公厘。花期5~7月。果期8~9月。
野生於山坡、溪邊陰濕的草叢中或林下。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攫取】7~9月間採挖,洗淨泥土,除去外皮,曬乾或烘乾。

【藥材】乾燥塊莖呈圓球形、半圓球形或偏斜狀,直徑0.8~2厘米。表面白色,或淺黃色,未去淨的外皮呈黃色斑點。上端多圓平,中心有凹陷的黃棕色的莖痕,周圍密佈棕色凹點狀鬚根痕,下面鈍圓而光滑。質堅實,緻密。縱切面呈腎臟形,潔白,粉性充足;質老或乾燥過程不適宜者呈灰白色或顯黃色紋。粉末嗅之嗆鼻,味辛辣,嚼之發粘,麻舌而刺喉。以個大、皮淨、色白、質堅實、粉性足者為佳。以個小、去皮不淨、色黃白、粉性小者為次。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產量大、質量好。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掌葉半夏的塊莖,在江蘇、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與半夏的主要區別點為:掌葉半夏的塊莖較大,通常直徑3~4厘米;葉片掌狀,有小葉9~11枚。參見"掌葉半夏"條。

【化學成分】塊莖含揮發油、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約34%為固體酸、66%為液體酸)、澱粉、煙鹼、粘液質、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β-谷甾醇、膽鹼、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3,4-二羥基苯甲醛,又含藥理作用與毒芹鹼及煙鹼相似的生物鹼、類似原白頭翁素刺激皮膚的物質。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

【炮製】生半夏:揀去雜質,篩去灰屑。法半夏:取淨半夏,用涼水浸漂,避免日曬,根據其產地質量及其顆粒大小,斟酌調整浸泡日數。泡至10日後,如起白沫時,每半夏100斤加白礬2斤,泡1日後再進行換水,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塊,加水煎湯,用甘草湯泡石灰塊,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攪拌,使其彩色均勻,至黃色已浸透,內無白心為度。撈出,陰乾。(每半夏100斤,用白礬2斤,甘草16斤,石灰塊20斤)

姜半夏:取揀淨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後,另取生薑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悶潤後切片,晾乾。(每半夏100斤,用生薑25斤,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

清半夏:取揀淨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後,加白礬與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悶潤後切片,晾乾。(每半夏100斤,用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

1《雷公炮炙論》:"修事半夏四兩,用搗了白芥子末二兩,頭醋六兩,二味攪令濁,將半夏投於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隙涎,若洗不盡,令人氣逆,肝氣怒滿。"

2陶弘景:"半夏,用之皆先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喉。"

【性味】辛,溫,有毒。

1《本經》:"辛,平。"

2《別錄》:"生微寒,熟溫,有毒。"

3《藥性論》:"有大毒。"

4《日華子本草》:"味辛。"

5(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溫,味辛苦。"

【歸經】入脾、胃經。

1《湯液本草》:"入足陽明、太陰、少陽經。"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

3《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少陽,手少陰經。"

4《本草匯言》:"入手陽明、太陰、少陰三經。"

5《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功用主治】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
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內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症;生用外治癰腫痰核。姜半夏多用於降逆止嘔。
(1)燥濕化痰:用於痰清稀而多之濕痰、寒痰,常配陳皮。
(2)降逆止嘔:降逆止嘔之功頗著,可用於各種嘔吐,尤宜於濕濁中阻所致的脘悶嘔吐,常配生薑、茯苓。熱證嘔吐,應配清熱瀉火藥。
(3)消腫止痛:外用治瘡瘍腫毒、毒蛇咬傷。

1《本經》:"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2《別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墮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3《藥性論》:"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下肺氣,主咳結。新生者摩塗癰腫不消,能除瘤癭。氣虛而有痰氣,加而用之。"

4《日華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

5《本草圖經》:"主胃冷,嘔噦。"

6《醫學啟源》:"治寒痰及形寒欽冷傷肺而咳,大和胃氣,除胃寒,進飲食。治太陽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雲,燥胃濕,化痰,益脾胃氣,消腫散結,除胸中痰涎。"

7朱震亨:"治眉稜骨痛。"

8《綱目》:"治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默。

【宜忌】一切血證及陰虛燥咳、津傷口渴者忌服。

1《本草經集注》:"射干為之使。惡皂莢。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反烏頭。"

2《藥性論》:"忌羊血、海藻、飴糖。柴胡為之使。"

3張元素:"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孕婦忌之,用生薑則無害。"

4《醫學入門》:"凡諸血證及自汗,渴者禁用。"

【選方】1治濕痰,咳嗽脈緩,面黃,肢體沉重,嗜臥不收,腹脹而食不消化:南星、半夏(俱湯洗)各一兩,白朮一兩半。上為細末,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薑湯下。(《紊問病機保命集》)

2治濕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下。(《丹溪心法》)

3治痰飲咳嗽:大半夏一斤,湯泡七次,曬乾,為細末,用生絹袋盛貯,於磁盆內用淨水洗,出去粗柤,將洗出半夏末,就於盆內日曬夜露,每日換新水,七日七夜了,澄去水,曬乾,每半夏粉一兩,入飛過細硃砂末一錢,用生薑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淡生薑湯下,食後服。(《袖珍方》辰砂半夏丸)

4治心下有支飲(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半夏一升,生薑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湯)

5治肺胃虛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積,嘔逆噁心,涎唾稠粘,或積吐,粥藥不下,手足逆冷,目眩身重;又治傷寒時氣,欲吐不吐,欲嘔不嘔,昏瞶悶亂,或飲酒過多,中寒停飲,喉中涎聲,干噦不止:陳皮(去白)、半夏(煮)各七兩。上二件,銼為粗散,每服三錢,生薑十片,水二盞,煎至一中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留二服滓並作一服,再煎服。(《局方》橘皮半夏湯)

6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芩三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7治胃反嘔吐者: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參三兩,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湯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金匱要略》大半夏湯)

8治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各一兩,半夏二兩。上三味,末之,以生薑汁糊為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金匱要略》乾薑人參半夏丸)

9治小兒痰熱,咳嗽驚悸:半夏、南星等分,為末,牛膽汁,入膽內和,懸風處待干,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薑湯下。(《摘元方》)

十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桂、半夏等分。末,方寸匕,水一升,和服之。(《補缺肘後方》)

⑾除積冷,暖元藏,溫脾胃,進飲食,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氣及年高風秘、冷秘或洩瀉:半夏(湯浸七次,焙乾,為細末)、硫黃(明淨好者,研令極細)。上等分,以生薑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餅末攪和勻,入臼內杵數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酒或生薑湯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婦人醋湯下。(《局方》半硫丸)

⑿治痰厥:半夏八兩,防風四兩,甘草二兩。同為細末,分作四十服,每服用水一大盞半,姜二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計時侯。(《衛生家寶方》省風湯)

⒀治目不瞑,不臥:以流水千里已外者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靈樞》半夏秫米湯)

⒁治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納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傷寒論》半夏散及湯)

⒂治痰結,咽喉不利,語音不出:半夏(洗)五錢,草烏一字(炒),桂一字(炙)。上同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素問病機保命集》玉粉丸)

⒃治喉痺腫塞:生半夏末搐鼻內,涎出效。(《瀕湖集簡方》)

⒄治產後暈絕:半夏末,冷水和丸,大豆大,納鼻中。(《肘後方》)

⒅治奶發,諸癰疽發背及乳方:末半夏,雞於白和塗之,水磨敷。(《補缺肘後方》)

⒆治小兒驚風:生半夏一錢,皂角半錢。為末,吹少許入鼻。(《仁齋直指方》嚏驚散)

⒇治重舌木舌,腫大塞口:半夏煎醋,合漱之。(《綱目》)

(21)治諸瘺五六孔相通:生半夏末,水調塗孔內,一日二次。(《外科小品》)

(22)治外傷性出血:生半夏、烏賊骨等分,研細末,撒患處。(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23)治蛇傷:鮮半夏、鴨食菜(苦麻菜)、香蒿尖各等量,混合搗碎成膏狀,敷於傷處。(遼寧《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24)老人風痰。用半夏(泡七次,焙過)、硝石各半兩,共研為末,加入白面搗勻,調水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

(25)風痰頭暈(哎逆目眩,面色黃,脈弦)。用生半夏、生天南星、寒水石(鍛)各一兩,天麻半兩,雄黃二錢,小麥面三兩,共研為末,加水和成餅,水煮浮起,取出搗爛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極效。亦治風痰咳嗽、二便不通、風痰頭痛等病。

(26)熱痰咳嗽(煩熱面赤,口燥心痛,脈洪數)。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黃芩一兩半,共研為末,加薑汁浸蒸餅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飯後服,薑湯送下。此方名"小黃丸"。

(27)濕痰咳嗽(面黃體重,貪睡易驚,消化力弱,脈緩)。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白朮一兩半,共研為末加薄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薑湯送下。此方名"白朮丸"。

(28)氣痰咳嗽(面白氣促,洒淅惡寒,憂悉不樂,脈澀)。用半夏、天南星各一兩,官桂半兩,共研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此方名"玉粉丸"。

(29)嘔吐反胃。用半夏三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水一半二千,細搗過,煮成三升半,溫服一升。一天服兩次。此方名為"大半夏湯"。

(30)黃疸喘滿,小便自利,不可除熱。用半夏、生薑各半斤,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兩次服下。

(31)老人便結。用半夏(泡,炒)、生硫磺,等分為末加自然薑汁煮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此方名"半硫丸"。

(32)失血喘急(吐血下血,崩中帶下,喘急痰嘔,中滿宿瘀)。用半夏捶扁,包在以薑汁調勻的面中,放火上煨黃,研為末,加米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開水送下。

(33)喉痺腫塞。用生半夏末鼻內,涎出見效。

(34)骨鯁在咽。用半夏、白牙,等分為末,取一匙,水沖服,當嘔出。忌食羊肉。

【臨床套用】1治療嘔吐
用姜半夏製成1:1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治療各種嘔吐,臨床上可代替"愛茂爾"套用,有人認為其鎮吐作用比"愛茂爾"強兩倍多。沒有找到副作用。

2治療瘧疾
生半夏2錢,搗爛置於膠布上。於瘧疾發作前3~4小時貼於臍部,可控制發作。

3治療急性乳腺炎
取生半夏1~2錢,蔥白2~3根,共搗爛,揉成團(亦可用生半夏搗細和米飯少許捏成丸),塞於患乳對側鼻孔,每日2次,每次塞半小時。用於急性乳腺炎早期計72例,多數治療2~3次見效。

4治療雞眼
半夏研末敷於患部。用藥前先洗淨患處,消毒後用手術刀削去雞眼的角化組織,呈一凹面,然後放入半夏末,外貼膠布。經5~7天後,雞眼壞死脫落,生出新生肉芽組織,再過數日即可痊癒。治療30餘例未見復發。

5治療牙痛
生半夏1兩,搗碎,置於90%酒精3兩中,浸泡1日後即可使用。用時以棉球蘸藥液塞入齲齒洞中,或塗擦痛牙周圍。治療100餘例,95%以上患者均有效果。

6治療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生半夏研末溶於米酒或50%酒精中(1份半夏,3份酒精),浸泡24小時以上,取上層澄清液滴耳。用時先用雙氧水洗滌外耳道,然後滴入藥液數滴,每天1~2次。據10例觀察,對急性中耳炎效果較好,一般1~2天見效,1周內可治癒。

7預防和減輕血吸蟲病口服銻劑的中毒反應
口服銻劑治療血吸蟲病過程中,嘔吐是常見的毒性反應,往往迫使治療中斷;如於口撮銻劑同時加服法半夏粉與甘草粉,則有預防或減輕中毒反應的作用。每口服銻劑1次,服半夏粉3.2分,生甘草粉4.8分。據12例觀察,一般服藥期間都能照常工作,精神愉快,食慾標準;僅4例有輕微不適:略感噁心嘔吐,或短暫的腹痛或腹瀉,均不影響工作。

8治療矽肺
據144例各期患者的初步觀察,對主觀症狀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客觀檢查除個別病例的血清粘蛋白下降和血矽增高外,其它檢查(如X線攝片)尚無明顯變化。少數病例對肝功能有不良影響,尿中出現紅細胞,故套用時應緊密注意肝腎的毒性反應。用法:用姜半夏口服、肌肉注射或噴霧給藥,劑量一般為每日7錢。治療持續1~10個月不等,大多在3~5個月左右。

【中毒處理】
曾有報道,4例誤食生半夏0.1~0.2克、1.4克、1.8克、2.4克而引起中毒者,症狀表現主要為口腔及咽喉部粘膜的燒灼感和麻辣味,胃部不適、噁心及胸前壓迫感。4例中除1例因誤食量甚少而自愈外,其餘3例均經服生薑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