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中草藥 收藏本頁

中草藥搜尋
搜尋中草藥:

中草藥大全具有6024種中草藥的完整資料,文字檔高達14.1MB,記載內容十分詳細。
只要您在搜尋框內輸入您要找的中草藥名稱,馬上會搜尋出資料庫的記載詳細內容!
注意:本系統為網路資料彙整,不具醫學專業考證(若要使用本資料,請先請教有醫師執照之中醫師)!
網站聲明:本網站對於查詢資結果內容,完全不付法律上任何責任



中草藥大全(資料庫查詢系統) / 蔓荊子上一個 檢視全部 下一個

蔓荊子

蔓荊子
(《本草經集注》)

【異名】蔓荊實(《本經》),荊子(《本草經集注》),萬荊子(《浙江中藥手冊》),蔓青子(《中藥材手冊》)。

【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或蔓荊的果實。

【植物形態】1單葉蔓荊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約3米,有香氣。幼枝4方形,密生細柔毛,者枝漸變圓,毛漸脫落。單葉,葉柄長5~18公厘;葉片卵形或倒卵形,長2.5~5厘米,寬1.5~3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至圓形,全緣,上面綠色,疏生短柔毛和腺點,下面白色,密生短柔毛和腺點,側脈約8對。圓錐花序頂生,長2~12厘米;花萼鍾形,先端具5短刺,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萼筒長約4公厘;花冠淡紫色,5裂,中間1裂片最大,下半有毛:雄蕊4,伸出花冠管外,花藥個字形分叉;子房球形,密生腺點,花柱無毛,柱頭2裂。漿果球形,直徑5~7公厘,大部為增大的宿存花萼所包圍。花期7月。果期9月。
生長海濱、沙灘、湖畔等處。分佈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江西、湖南、湖北、雲南、廣東等地。

2蔓荊(《本經》),又名:白背木耳(《嶺南採藥錄》),小刀豆籐、白背風、白背草。
形態與單葉蔓荊相似,所異者葉通常為3小葉的復葉,在同一枝條的上部或下部有時為單葉;小葉無柄;小葉片倒卵形或倒披針形,中間小葉通常比側生的長約1/3,葉柄長1~3厘米,密被細絨毛。聚傘花序多數,相對排序成頂生圓錐花序。花期7月。果期11月。
生長於平原草地、河灘和荒地上。分佈我國沿海各省及雲南、廣西等地。

以上兩種植物的葉或枝葉(蔓荊子葉)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攫取】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乾,去淨雜質,貯乾燥處,防止潮濕霉爛。

【藥材】乾燥果實圓球形,直徑4~6公厘。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有4條縱溝;用拉近鏡觀察,密佈淡黃色小點。底部有薄膜狀宿萼及小果柄,宿萼包被果實的1/3~2/3,邊緣5齒裂,常深裂成兩瓣,灰白色,密生細柔毛。體輕,質堅韌,不易破碎,橫斷面果皮灰黃色,有棕褐色油點,內分四室,每室有種子1枚,種仁白色,有油性。氣特異而芳香,味淡微辛。以粒大、飽滿、氣芳香、無雜質者為佳。
主產山東、浙江、江西、福建。此外,河南、江蘇、安徽、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單葉蔓荊果實和葉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莰烯和蒎烯,並含有微量生物鹼和維生素A;果實中尚含牡荊子黃酮,即紫花牡荊素。

蔓荊果實含少量(0.01%)蔓荊子鹼。

【炮製】炒蔓荊子:篩淨灰屑,除去殘存萼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略噴清水,放涼。

《雷公炮炙論》:"凡使蔓荊子,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時後蒸,從巳至未,出,曬乾用。"

【性味】苦辛,涼。

1《本經》:"味苦,微寒。"

2《珍珠囊》:"苦,辛。"

【歸經】入肝、胃、膀胱經。

1《湯液本草》:"太陽經藥。"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經。"

3《本草經疏》:"入足太陽、厥陰,兼入足陽明經。"

【功用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治風熱感冒,正、偏頭痛,齒痛,赤眼,目睛內痛,昏暗多淚,濕痺拘攣。"

1《本經》:"主筋骨間寒熱,濕痺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

2《本草經集注》:"主發禿落。"

3《別錄》:"去長蟲,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益氣,令人光澤脂致。"

4《藥性論》:"治賊風,能長髭發。"

5《日華子本草》:"利關節,治赤眼,癇疾。"

6《珍珠囊》:"涼諸經血,止頭痛,主目睛內痛。"

7王好古:"搜肝風。"

8《醫林纂要》:"散熱,祛風,兼能燥濕。"

9《廣西中藥志》:"治胃痛。"

十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疏風散熱,平肝止痛。治感冒發熱,眼痛眩暈,風濕筋骨痛,消化不良,腸炎腹瀉,跌打腫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宜忌】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及胃虛者慎服。

1《本草經集注》:"惡烏頭、石膏。"

2《醫學啟源》:"胃虛人不可服,恐生痰。"

3《本草經疏》:"頭目痛不因風邪,而由於血虛有火者忌之。"

4《本草匯言》:"痿痺拘攣不由風濕之邪,而由於陽虛血涸筋衰者勿用也;寒疝腳氣不由陰濕外感,而由於肝脾羸敗者亦勿用也。"

【選方】1治頭風:蔓荊子二升(末),酒一鬥。絹袋盛.浸七宿,溫服三合,日三。(《千金方》)

2治風寒侵目,腫痛出淚,澀脹羞明:蔓荊子三錢,荊芥、白蒺藜各二錢,柴胡、防風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3治勞役飲食不節,內障眼病:黃芪、人參各一兩,炙甘草八錢,蔓荊子二錢半,黃柏三錢(酒拌炒四遍),白芍葯三錢。上嚼咀,每服三、五錢,水煎。(《蘭室秘藏》蔓荊子湯)

【名家論述】1《綱目》:"蔓荊實,氣輕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頭面風虛之症。"

2《本草經巰》:"蔓荊實,"神農"味苦,微寒,無毒;《別錄》加辛平溫。察其功用,應是苦溫辛散之性,而寒則甚少也。氣清味薄,浮而升,陽也。其主筋骨間寒熱,濕痺拘攣,風頭痛、腦鳴、目淚出者,蓋以六淫之邪,風則傷筋,寒則傷骨,而為寒熱,甚則或成濕痺,或為拘攣;又足太陽之脈,夾脊循項而絡於腦,目為厥陰開竅之位,邪傷二經,則頭痛、腦鳴、目淚出。此藥味辛氣溫,入二髒而散風寒之邪,則諸證悉除矣。邪去則九竅自通,痺散則光澤脂致。其主堅齒者,齒雖屬腎,而床屬陽明,陽明客風熱,則上攻牙齒,為動搖腫痛,散陽明之風熱,則齒自堅矣。去白蟲、長蟲者,假其苦辛之味耳。"

3《本草匯言》:"蔓荊子,主頭面諸風疾之藥也。前古主通利九竅.活利關節,明目堅齒,祛除風寒風熱之邪。其辛溫輕散,浮而上行,故所主頭面虛風諸證。推其通九竅,利關節而言,故後世治濕痺拘攣,寒疝腳氣,入湯散中,屢用奏效,又不拘於頭面上部也。"

4《藥品化義》:"蔓荊子,能疏風、涼血、利竅,凡太陽頭痛,及偏頭風、腦鳴、目淚、目昏,皆血熱風淫所致,以此涼之,取其氣薄主升,佐神效黃芪湯,疏消障翳,使目復光,為肝經勝藥。"

5《本草新編》:"蔓荊子,佐補中藥以治頭痛最效,因其體輕力薄,藉之易於上升也,倘單恃一味,欲取勝於俄頃,則不能。"

6張壽頤:"凡草木之子,多堅實沉重,性皆下行,蔓荊之實,雖不甚重,然其性必降,《本經》謂主治筋骨間寒熱,濕痺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固皆清洩降火之功用。《別錄》雖加以辛字,而主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仍是內風升騰之病,用以清降,斷非疏散外風之品。《日華子》謂治赤目;張潔古謂治頭沉昏悶,止目睛內痛;王海藏謂搜肝風;皆是息風降火,其義甚明。獨甄權謂治賊風;潔古又謂治太陽頭痛,散風邪;則誤作疏散之藥,絕非《本經》、《別錄》真旨。蓋內風、外風,治法含渾,久為漢、魏以來通病,甄權等此說,實屬誤認,奈何瀕湖《綱目》,亦謂其氣清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竟以甄權等之誤說,反加附會而為之證實。近三百年,更無人能知蔓荊子之真實功用矣。然瀕湖亦謂所主者皆頭面風虛之證,則試問風而屬虛,豈有再用浮散主治之理?《千金方》以一味蔓荊子為末,浸酒服,治頭風作痛,亦是內風,非祛散外風之法,其用酒者乃借酒力引之上行,使藥力達於頭腦之意。輕用一錢五分,重用可至三、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