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中草藥 收藏本頁

中草藥搜尋
搜尋中草藥:

中草藥大全具有6024種中草藥的完整資料,文字檔高達14.1MB,記載內容十分詳細。
只要您在搜尋框內輸入您要找的中草藥名稱,馬上會搜尋出資料庫的記載詳細內容!
注意:本系統為網路資料彙整,不具醫學專業考證(若要使用本資料,請先請教有醫師執照之中醫師)!
網站聲明:本網站對於查詢資結果內容,完全不付法律上任何責任



中草藥大全(資料庫查詢系統) / 鬧羊花上一個 檢視全部 下一個

鬧羊花

【中文名】鬧羊花(《綱目》)

【類別】花類

【異名】躑躅花(《本草圖經》),驚羊花、老虎花(《綱目》),石棠花(《綱目拾遺》),黃喇叭花(《浙江中藥手冊》),水蘭花、老鴉花、豹狗花(《湖南藥物誌》),黃蛇豹花(《閩東本草》),三錢三、一杯倒、一杯醉(《廣西中草藥》),黃牯牛花、石菊花、黃杜鵑花、石棠花、悶頭花(《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羊躑躅的花序。

【植物形態】羊躑躅(《本經》),又名:玉支(《別錄》),羊不吃草(《本草拾遺》),黃杜鵑(《本草蒙筌》),黃躑躅、羊不食草(《綱目》),南天竺草(汪連仕《採藥書》),黃色映山紅(《綱目拾遺,),搜山虎(《草藥圖》),影山黃、八厘麻、出山彪、坐山虎、山枇杷、黃稻節柴、黃株標、大葉株標。
落葉灌木,高1~2米。老枝光滑,帶褐色,幼枝有短柔毛。單葉互生,葉柄短。被毛;葉片橢圓形至橢圓狀倒披針形,先端鈍而具短尖,基部楔形,邊緣具向上微彎的剛毛,幼時背面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花多數,成頂生短總狀花序,與葉同時開放;萼5裂,宿存,被稀疏細毛;花金黃色,花冠漏斗狀,外被細毛,先端5裂,裂片橢圓狀至卵形,上面一片較大,有綠色斑點;雄蕊5,與花冠等長或稍伸出花冠外;雌蕊1,子房上位,5室,外被灰色長毛,花柱細,長於雄蕊。蒴果長橢圓形,熟時深褐色,具疏硬毛,胞間裂開,種子多數。細小。花期4~5月。果期6~7月。
常見於山坡、石縫、灌木叢中。分佈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河南,四川、貴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羊躑躅根)、果序(六軸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攫取】4~5月間花開放時選取晴天采收。採下後立即曬乾。

【藥材】乾燥的花序多皺縮,由6~12朵花組成,簇生在一總柄上,黃灰色至黃褐色;花冠鍾狀,頂端卷折,表面疏生短柔毛;雄蕊較長,花絲彎曲並露於花冠外面,有的脫落,花藥卵黃色。以乾燥、黃灰色、無雜質者為佳。
主產江蘇、浙江、安徽、湖南等地。

【化學成分】花含毒性成分梫木毒素和石楠素。葉含黃酮類、杜鵑花毒素、煤地衣酸甲酯。

【藥理作用】1鎮痛作用
用小白鼠熱板法、電擊法、兔中樞神經系統總和法均證明口服鬧羊花煎劑有顯著的鎮痛作用,但治療指數低(2.24),安全範圍較窄。將花研成細粉作成混懸液、浸劑、酊劑(用時蒸去乙醇),通過電擊小鼠尾巴法,證明各種制劑均有鎮痛作用,其鎮痛指數與阿片相似(鬧羊花果實混懸液、阿片混懸液的鎮痛指數分別為28.9及30.0),所不同者為阿片劑量增加則鎮痛作用加強,而鬧羊花劑量增加,鎮痛作用反而減弱,而且出現毒性症狀。

2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八厘麻毒素(一說即梫木毒素)有降低血壓、減慢心率的作用,心率減慢較降壓先出現,但持續時間較短,與劑量有密切關係。對麻醉狗靜脈注射3.5微克/公斤可使心率平均減慢38.98%,20微克/公斤則可減慢69.86%。一般劑量時心率雖變慢,但仍呈竇性心律,如增大劑量則出現T波改變和心律紊亂,如各種類型的期前收縮和結性節律等。輕者可自行恢復,重者則轉呈室性纖顫。這些可能是興奮了迷走神經、抑制竇房結的衝動,減慢心率,並從而使異位節律點發生興奮,產生各種心律紊亂。八厘麻毒素有降低血壓作用,在一定劑量範圍內(3.5~20微克/公斤)此作用強度與劑量之關係不大,但大劑量可使降壓持續時間顯著延長。它能顯著抑制頸動脈加壓反射,對心肌收縮力的抑製作用似與降壓無大關係;降壓與交感神經系統無關,而與毒草鹼-膽鹼反應系統有關;普魯卡因對八厘麻毒素的降壓及心率變慢均有抑製作用,推測降壓原理為抑制血管運動中樞或直接對外周血管的影響。八厘麻毒素對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數致死量為0.522毫克/公斤。

3殺蟲作用
花對昆蟲有強烈毒性,性質屬接觸毒與食入毒;其有效成分為梫木毒素與石楠素;對人亦有毒性。其根、葉對昆蟲無毒殺作用。對家兔感染之血吸蟲無殺滅作用。

【性味】辛,溫,有毒。

1《本經》:"味辛,溫。"

2《別錄》:"有大毒。"

【功用主治】驅風,除濕,定痛。治風濕頑痺,傷折疼痛,皮膚頑癬。並用作手術麻醉。

1本經》:"主賊風在皮膚中淫淫痛,溫瘧,惡毒諸痺。"

2《本草拾遺》:"主一切風血。煮之,亦浸酒。"

3《本草蒙筌》:"主風濕藏肌肉裡,濈濈麻痺。"

4《本草新編》:"主折傷。"

5《本草求原》:"劫頑痰。"

6《科學的民間藥草》:"是麻醉藥,能鎮痙鎮痛。治氣喘。"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分;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搗擦。

【宜忌】本品有毒,不宜多服、久服。體虛者忌服。

《本草經疏》:"氣血虛人忌之。"

【選方】1治風濕痺,身體手足收攝不遂,肢節疼痛,言語蹇澀:躑躅花不限多少,以酒拌蒸一炊久,取出曬乾,搗羅為末。用牛乳一合,暖令熱,調下一錢。(《聖惠方》)

2治風痰注痛:躑躅花、天南星。並生時同搗作餅,甑上蒸四、五遍,以稀葛囊盛之,臨時取焙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溫酒下。腰腳骨痛,空心服;手臂痛,食後服。(《續傳信方》)

3治婦人血風走注,隨所留止疼痛:躑躅花、干蠍(全者,炒)、烏頭(炮炙,去皮臍)各半兩,地龍(陰乾)二十條。上四味,搗羅為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煎荊芥酒下,日二。(《聖濟總錄》躑躅丸)

4治左癱右瘓:生干地黃、蔓荊子(去白)、白殭蠶(炒,去絲)各一兩,五靈脂(去皮)半兩,躑躅花(炒)、天南星、白膠香、草烏頭(炮)各一兩。上為細末,酒煮半夏末為糊,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分作四服,酒吞下,日進二服。(《局方》伏虎丹)

5治神經性頭痛、偏頭痛:鮮鬧羊花搗爛,外敷後腦或痛處二至三小時。(《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6治跌打損傷:三錢三二錢,小駁骨一兩,澤蘭二兩。共搗爛,用酒炒熱,敷患處。(《廣西中草藥》)

7治瘧疾:羊躑躅花一分,嫩松樹梢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誌》)

8治風蟲牙痛:躑躅一錢,草烏頭二錢半。為末,化蠟丸豆大。綿包一丸,咬之,追涎。(《海上仙方》)

9治腹中癥結(手術麻醉劑):羊躑躅三錢,茉莉花根一錢,當歸一錢(按:據《漢書·華佗傳》張驥補注,當歸用量作三兩),菖蒲三分。水煎服一碗。(《華佗神醫秘傳》麻沸散)

十治皮膚頑癬及瘙癢:鮮鬧羊花五錢。搗爛擦患處。(《閩東本草》)

⑾治瘌痢頭:鮮鬧羊花擦患處;或曬乾研粉調麻油塗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套用】1用於手術麻醉
以5%鬧羊花注射液作耳穴麻醉,每穴注射0.1~0.2毫升,體穴麻醉每穴用0.2~1.0毫升;耳穴不超過5個穴位,體穴不超過12個穴位。一般在注射後5~10分鐘就可開始手術。麻醉後均訴穴位有酸脹感,即在術中仍可出現此種反應。從94例手術的麻醉過程看出,鬧羊花穴位麻醉對頭、頸、胸、腹部手術效果較好,對四肢、脊柱、會陰、生殖器、疝氣等手術效果較差。曾有1例食道下段癌經耳穴麻醉後,開胸切開膈肌,清掃賁門兩旁淋巴結,手術長達8小時,結果手術過程中除有輕度氣促外,未見任何其它不適。另有用5%鬧羊花注射液與維生素B1注射液作耳穴麻醉各100例,結果前者鎮痛效果較後者為優,誘導時間較短,套用輔助藥物(杜冷丁)人次亦少。病人用5%鬧羊花注射液耳穴注射15~30分鐘後,可見血壓逐漸回升,並能維持平穩,安全渡過手術。在體穴麻醉中曾有個別暈針現象。此外,採用50%鬧羊花1~2毫升肌肉注射,同時以洋金花生物鹼5~10毫克靜脈滿注並配合適量輔助麻醉,亦能收到較好的麻醉效果.據實驗和臨床觀察,鬧羊花與洋金花同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洋金花的麻醉作用,並能抵消或減少洋金花的副作用。

2治療痺症(關節腫痛,或運動障礙)
取生鬧羊花4兩,金櫻子根1兩,洗淨後,以燒酒1斤封浸1個月。成人每晚服藥酒15~20毫升,體質較弱者10~15毫升(不可超量),具有止痛、消腫、恢復關節活動的作用。孕婦及體質明顯虛弱者忌服。如遇輕度不適或出現中毒現象,應立即停藥,並服綠豆湯等解毒劑以解之。

【名家論述】1《本經疏證》:"羊躑躅,毒藥也。然效能祛風寒濕,故可以治惡痺。痺者,風寒濕所成也。然非元氣未虛、脾胃尚實之人不可用。凡用此等毒藥,亦須雜以安胃和氣血藥同用。"

2《本草新編》:"羊躑躅,必須外邪難於外越者,始可偶爾一用以出奇,斷不可頻用以炫異也。……止可用至三分,重傷者斷不可越出一錢之外耳。"

3《植物名實圖考》:"搜山虎即羊躑躅,古方多用,今湯頭中無之。按羅思舉《草藥圖》,搜山虎能治跌打損傷,(為)內傷要藥,重者一錢半,輕者一錢,不可多用。霜後落葉,但存枯根。湖南之醫以為發表入陽明經之藥。是此藥俗方中仍用之。"

【中毒處理】1《本草求原》:"中其(鬧羊花)毒者,黃糖、黃蜆湯、綠豆可解。"

2《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羊躑躅,有毒部位:葉和花。中毒症狀:開始時噁心,嘔吐,腹瀉,心跳緩慢,血壓下降,動作失調,呼吸困難;嚴重者因呼吸停止而死亡。解救方法:酌情考慮催吐或洗胃及導瀉;服蛋清、活性炭及糖水;亦可靜脈滴注5%葡萄糖鹽水,並給興奮劑,保暖;如血壓下降則給去甲(基)腎上腺素;如呼吸困難可給氧,必要時行人工呼吸。民間用梔子汁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