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中草藥 收藏本頁

中草藥搜尋
搜尋中草藥:

中草藥大全具有6024種中草藥的完整資料,文字檔高達14.1MB,記載內容十分詳細。
只要您在搜尋框內輸入您要找的中草藥名稱,馬上會搜尋出資料庫的記載詳細內容!
注意:本系統為網路資料彙整,不具醫學專業考證(若要使用本資料,請先請教有醫師執照之中醫師)!
網站聲明:本網站對於查詢資結果內容,完全不付法律上任何責任



中草藥大全(資料庫查詢系統) / 肉蓯蓉上一個 檢視全部 下一個

肉蓯蓉

【中文名】肉蓯蓉(《本經》)

【類別】莖籐類

【異名】肉鬆蓉(《吳普本草》),縱蓉(《本草經集注》),地精(《石藥爾雅》),金筍(《現代實用中藥》),大芸(《青海藥材》)。

【來源】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或蓯蓉、迷肉蓯蓉等的肉質莖。

【植物形態】1肉蓯蓉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15~40厘米。莖肉質肥厚,圓柱形,黃色,不分枝或有時從基部分2~3枝。被多數肉質鱗片狀葉,黃色至褐黃色,覆瓦狀排序,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1~2.5厘米,寬4~8公厘,在莖下部者較短且排序較緊密,上部者較長,排序較疏鬆。穗狀花序圓柱形,長8~25厘米;寬6~8厘米,花多數而密集;每花的基部有1枚火苞片和2枚對稱的小苞片,大苞片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先端尖,小苞片長圓狀披針形,與花萼幾等長;花萼鍾形,淡黃色或白色,長1~1.3厘米,5淺裂,裂片近圓形,無毛或多少被有綿毛;花冠管狀鍾形,5淺裂,裂片近圓形,紫色,管部白色;雄蕊4,花藥倒卵圓形,先端有短尖的藥隔,花藥與花絲基部被皺曲的長柔毛;子房上位,長橢圓形,花柱細長。蒴果橢圓形,2裂。種子多數。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於鹽鹼地、干河溝沙地、戈壁灘一帶。寄生在紅沙、鹽爪爪、著葉鹽爪、珍珠、西伯利亞白刺等植物的根上。分佈內蒙古、陝西、甘肅、寧夏、新疆等地。

2蓯蓉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可達1米。形與肉蓯蓉相似,但莖上鱗片狀葉呈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1.5~4厘米,寬4~8公厘,先端漸尖。花黃色,大苞片線狀披針形,近於光滑,小苞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稍長於花萼;花萼光滑無毛,裂片邊緣有細圓齒。
生於湖邊、沙地、瑣瑣林中,寄生在瑣瑣的根上。分佈內蒙古等地。

3迷肉蓯蓉
多年生寄生草本。莖基部特別肥厚,直徑30~45厘米,鱗片狀葉;呈卵狀披針形;莖中部較細,直徑15~25厘米,鱗片狀葉呈長團狀披針形。穗狀花序長圓形或圓柱形;苞片邊緣密被綿毛;花冠裂片邊緣具細毛。
生於沙地、瑣瑣林中,寄生在瑣瑣根上。

分佈內蒙古等地。

【攫取】春、秋均可采收。但以3~5月間采者為好,過時則中空。春季采者,通常半埋於沙土中曬乾,商品稱為"甜大芸"、"淡大芸"或"淡蓯蓉"。秋采者,因水分多,不易曬乾,須投入鹽湖中1~3年後,取出曬乾,稱為"鹽大芸"、"鹹大芸"或"鹹蓯蓉"。

【藥材】1甜蓯蓉呈圓柱狀而稍扁,一端略細,稍彎曲,長10~30厘米,直徑2~6厘米。表面灰棕色或褐色,密被肥厚的肉質鱗片,呈覆瓦狀排序。質堅實,微有韌性,肉質而帶油性,不易折斷,斷面棕色,有花白點或裂隙。氣微弱,味微甜。

2鹽蓯蓉形狀較不整齊,黑褐色,質較軟,外面帶有鹽霜。斷面黑色,氣微,味鹹。以上均以肉質、條粗長、棕褐色、柔嫩滋潤者為佳。
產於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等地。以內蒙古產量最大。

【化學成分】肉蓯蓉含有微量生物鹼及結品性中性物質。迷肉蓯蓉含有生物鹼。

【藥理作用】肉蓯蓉稀酒精浸出物加入飲水中飼養幼大鼠,其體重增長較對照組快。水浸劑、乙醇-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試驗於狗、貓及兔等麻醉動物,證明有降血壓作用。肉蓯蓉對小鼠有促進唾液分泌及呼吸麻痺作用,促進唾液分泌的成分為某種有機酸樣物質,呼吸麻痺的成分可能力甙類。

【炮製】肉蓯蓉:揀淨雜質,清水浸泡,每天換水1~2次(如系鹹蓯蓉,泡盡鹽分),潤透,切片(縱切),曬乾。酒蓯蓉:取蓯蓉片,用黃酒拌勻,置罐內密閉,坐水鍋中,隔水加熱蒸至酒盡為度,取出,晾乾。(每肉蓯蓉100斤,用黃酒30斤)

《雷公炮炙論》:"凡使(肉蓯蓉),先須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盡,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絲草樣,卻蒸,從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

【性味】甘酸鹹,溫。

1《本經》:"味甘,微溫。"

2《別錄》:"酸鹹,無毒。"

3《本草正》:"味甘鹹微辛酸,微溫。"

4《玉楸藥解》:"甘鹹,氣平。"

【歸經】入腎、大腸經。

1《本草經疏》:"入腎、心包絡、命門。"

2《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

3《玉楸藥解》:"入足厥陰肝、足少陰腎、手陽明大腸經。"

【功用主治】補腎,益精,潤燥,滑腸。治男子陽痿,女子不孕,帶下,血崩,腰膝冷痛,血枯便秘。

1《本經》:"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婦人癥瘕。"

2《別錄》:"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

3《藥性論》:"益髓,悅彩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壯陽,大補益,主亦白下。"

4《日華子本草》:"治男絕陽不興,女絕陰不產,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洩精,尿血,遺瀝,帶下陰痛。"

5《本草經疏》:"白酒煮爛頓食,治老人便燥閉結。"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或入丸劑。

【宜忌】胃弱便溏,相火旺者忌服。

1《本草蒙筌》:"忌經鐵器。"

2《本草經疏》:"洩瀉禁用,腎中有熱,強陽易興而精不固者忌之。"

3《藥品化義》:"相火旺,胃腸弱者忌用。"

4《得配本草》;"忌銅、鐵。火盛便閉、心虛氣脹,皆禁用。"

【選方】1治男子五勞七傷,陰痿不起,積有十年,癢濕,小便淋瀝,溺時赤時黃:肉蓯蓉、菟絲子、蛇床子、五味子、遠志、續斷、杜仲各四分。上七物,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平旦服五丸,日再。(《醫心方》肉蓯蓉丸)

2治下部虛損,腹內疼痛,不喜飲食,平補:肉蓯蓉二斤,酒浸三日,細切,焙乾,搗羅為末,分一半,醇酒煮作膏,和一半入臼中,搗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溫酒或米飲下,空心食前。(《聖濟總錄》肉蓯蓉丸)

3補精敗,面黑勞傷:蓯蓉四兩(水煮令爛,薄切細研),精羊肉,分為四度,下五味,以米煮粥,空心服之。(《藥性論》)

4強筋健髓:蓯蓉、蟬魚。為末,黃精酒丸服之。(《本草拾遺》)

5治虛損,暖下元,益精髓,利腰膝:肉蓯蓉(酒浸一宿,刮去皺皮,炙干)、蛇床子、遠志(去心)、五味子、防風(去蘆頭)、附子(炮裂,去皮、臍)、菟絲子(酒浸三日,曝干,別搗為末)、巴戟、杜仲(去粗皮,炙微黃,銼)各一兩。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二十丸,鹽湯下亦得,漸加至四十丸為度。(《聖惠方》肉蓯蓉丸)

6治腎虛白濁:肉蓯蓉、鹿茸、山藥、白茯苓等分。為末,米糊丸梧子大。棗湯每下三十丸。(《聖濟總錄》)

7治發汗利小便亡津液,大腑秘結,老人、虛人皆可服:肉蓯蓉(酒浸,焙)二兩,沉香(別研)一兩。上為細末,用麻子仁汁打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飲送下。(《濟生方》潤腸丸)

8治高年血液枯槁,大便燥結,胸中作悶:大肉蓯蓉三兩,白酒浸,洗去鱗甲,切片,白湯三碗,煎一碗,頓服。(《醫學廣筆記》)

9治消中易饑:肉蓯蓉、山茱萸、五味子。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鹽湯下二十丸。(《醫學指南》)

十勞傷,精敗面黑。用肉蓯蓉四兩,水煮爛,切薄研細,燉羊肉吃。

⑾腎虛白濁。用肉蓯蓉、鹿茸、山藥、白茯苓,等分為末,加米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棗湯送下。

⑿汗多便秘(年老或體虛的病人)。用肉蓯蓉(酒浸,焙過)二兩、沉香末一兩,共研為末。加麻子杜汁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八丸。白開水送下。

⒀消中易饑(按:患此病者常多食,但身體很消瘦)。用肉蓯蓉、山萸、五味子等分,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鹽酒送下。

⒁破傷風(口禁,身強直)。用肉蓯蓉切片曬乾,燒成煙熏傷處,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