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中草藥 收藏本頁

中草藥搜尋
搜尋中草藥:

中草藥大全具有6024種中草藥的完整資料,文字檔高達14.1MB,記載內容十分詳細。
只要您在搜尋框內輸入您要找的中草藥名稱,馬上會搜尋出資料庫的記載詳細內容!
注意:本系統為網路資料彙整,不具醫學專業考證(若要使用本資料,請先請教有醫師執照之中醫師)!
網站聲明:本網站對於查詢資結果內容,完全不付法律上任何責任



中草藥大全(資料庫查詢系統) / 柴胡上一個 檢視全部 下一個

柴胡

柴胡
(《本經》)

【異名】地熏、茈胡(《本經》),山菜、茹草(《吳普本草》),柴草(《品彙精要》)。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北柴胡、狹葉柴胡等的根。

【植物形態】1北柴胡,又名:竹葉柴胡(《植物名實圖考》),鐵苗柴胡、螞蚱腿、山根菜、黑柴胡、山柴胡。
多年生草本,高45~70厘米。根直生,分歧或不分歧。莖直立,叢生,上部多分枝,並略作"之"字形彎曲。葉互生;廣線狀披針形,長3~9厘米,寬0.6~1.3厘米,先端漸尖,最終呈短芒狀,全緣,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有平行脈7~9條。復傘形花序腋生兼頂生;傘梗4~10,長1~4厘米,不等長;總苞片缺,或有1~2片;小傘梗5~10,長約2公厘;小總苞片5;花小,黃色,逕1.5公厘左右;萼齒不明顯;花瓣5,先端向內折曲成2齒狀;雄蕊5,花藥卵形;雌蕊1,子房下位,光滑無毛,花柱2,極短。雙懸果長圓狀橢圓形,左右扁平,長3公厘左右,分果有5條明顯主稜,稜槽中通常有油管3個,接合面有油管4個。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於乾燥的荒山坡、田野、路旁。分佈吉林、遼寧、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湖北、四川、山西、陝西、甘肅、西藏等地。

2狹葉柴胡,又名:紅柴胡、細葉柴胡。
多年生草本,高30~65厘米。根深長,不分歧或略分歧,外皮紅褐色。莖單1或數枝,上部多分枝,光滑無毛。葉互生;根生葉及莖下部葉有長柄;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7~15厘米,寬2~6公厘,先端漸尖,葉脈5~7條,近乎平行。復傘形花序;傘梗3~15;總苞片缺,或有2~3;小傘梗10~20,長約2公厘;小總苞片5;花小,黃色:花瓣5,先端內折;雄蕊5;子房下位,光滑無毛。雙懸果,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2~3公厘,分果有5條粗而鈍的果稜,成熟果實的稜槽中油管不明顯,幼果的橫切面常見每個稜槽有油管3個。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於乾燥草原。分佈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甘肅、青海、新疆、四川、湖北等地。

除上述2種外,尚有多種同屬植物亦作柴胡入藥。主要的有:長白柴胡分佈東北;興安柴胡分佈東北、內蒙古、河北;大葉柴胡分佈東北;長莖柴胡分佈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四川、雲南、青海;膜緣柴胡分佈雲南、四川、貴州、陝西;小柴胡分佈四川、雲南、貴州、湖北;金黃柴胡(又名:穿葉柴胡)分佈新疆:多脈柴胡分佈四川、甘肅、內蒙古。

【攫取】舂、秋挖取根部,去淨莖苗、泥土,曬乾。

【藥材】1北柴胡
又名:硬柴胡。為植物北柴胡的根,並帶有少許莖的基部。根呈圓錐形,主根順直或稍彎曲,下部有分歧,根頭膨大,呈疙瘩狀,長6~20厘米,直徑0.6~1.5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縱皺紋及支根痕,頂部有細毛或堅硬的殘莖。質較堅韌。不易折斷,斷面木質纖維性,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辛。以根條粗長、皮細、支根少者為佳。
主產遼寧、甘肅、河北、河南。此外,陝西、內蒙古、山東等地亦產。

2南柴胡
又名:軟柴胡(《本草匯言》),香柴胡。為植物狹葉柴胡的根。外形與北柴胡相似,惟根較細,分歧少,多彎曲不直,長4~10厘米,直徑6~10公厘,表面紅棕色,有縱皺及鬚根痕,頂部無疙瘩頭,而有地上莖葉枯死後遺留的毛狀纖維。質脆,易折斷,斷面平坦,呈淡棕色。氣味同北柴胡。以根條粗長、無鬚根者為佳。
主產湖北、江蘇、四川。此外,安徽、黑龍江、吉林等地亦產。

柴胡藥材中,尚有"竹葉柴胡"與"春柴胡"二種,其原植物主要為狹葉柴胡。前者系采收成長的全株,全長約20~40厘米,根同南柴胡,莖葉灰綠色至淡綠色,產地同南柴胡。後者系春季采收幼嫩的全株,故又稱"芽胡",全長約15厘米,根細,棕色,莖葉淡綠色而多捲曲皺縮。產江蘇、安徽、山東。

【化學成分】北柴胡根含揮發油、柴胡醇、油酸、亞麻酸、棕櫚酸、硬脂酸、廿四酸、葡萄糖及皂甙等。皂甙中有柴胡皂甙a、c、d,柴胡甙元F、E、G,龍吉甙元。另有報道,根和種子中分出柴胡甙,這是多種甙的總稱。此外,根中含α-菠菜甾醇、Δ7-豆甾烯醇、Δ22-豆甾烯醇、豆甾醇、側金盞花醇、白芷素。莖、葉含芸香甙。果實含油11.2%,其中有洋芫荽子酸、反式洋芫荽子酸和亞袖酸。

狹葉柴胡根含皂甙、脂肪油、揮發油、柴胡醇。莖、葉含芸香甙。

金黃柴胡含芸香甙、核糖醇、廿九酮、廿六醇、α-菠萊甾醇、黃酮醇類、皂甙、生物鹼、抗壞血酸、胡蘿蔔素等。在開花、結果期,從花、葉、莖中可得到槲皮素、異槲皮甙、芸香甙、異鼠李素和異鼠李素-3-芸香糖甙。

大葉柴胡根含柴胡甙、α-菠菜甾醇、蔗糖及多炔類化合物。

【藥理作用】1解熱作用
早年證明,大劑量的柴胡煎劑(5克生藥/公斤)或醇浸膏(2.5克生藥/公斤)對人工發熱的家兔有解熱作用。對用傷寒混合疫苗引起發熱之家兔,口服煎劑或浸劑(2克/公斤),也有輕度的降溫作用。以後又有報道,柴胡煎劑的解熱作用並不明顯,而柴胡甙200~800毫克/公斤口服,對小鼠有肯定的降低標準體溫及解熱作用。

2鎮靜、鎮痛作用
柴胡甙口服,對小鼠有鎮靜作用(爬桿試驗),並能延長圜己巴比妥的睡眠;它有良好的鎮痛作用和較強的止咳作用,但無抗驚厥作用,也不降低橫紋肌的張力,有人認為,柴胡甙可列入中樞抑制劑一類。

3抗炎作用
柴胡甙口服(600毫克/公斤)可顯著降低大鼠足踝的右旋糖酐、5-羥色胺性水腫。在大鼠的皮下肉芽囊腫(巴豆油及棉球法)試驗中,確定柴胡甙有抗滲出、抑制肉芽腫生長的作用。柴胡單用或配成復方均有效,其抑制肉芽腫生長的作用強於其抗滲出的作用;祛瘀活血方(當歸芍葯散、桃仁承氣湯、大黃牡丹皮湯等)則在作用強度方面與柴胡相反,故建議二者合用。柴胡甙能抑制組織胺、5-羥色胺所致的血管通透性的增高,輕度抑制肋膜滲出;而對角叉菜膠、醋酸性水腫則無效,對豚鼠的組織胺性休克及小鼠的過敏性休克亦無保護作用。

4抗病原體作用
曾有人報告,北柴胡注射液對流行性感冒病毒有強烈的抑製作用;從此種注射液餾出的油狀不詳成分對該病毒也有強烈抑製作用。對結核桿菌的某一菌株據稱有效。有人曾推測北柴胡可阻止瘧原蟲的發育,但實驗研究,不能證實。

5對肝臟的影響
對因餵食霉米而發生肝功能障礙之小鼠,同時餵食北柴胡,則谷丙及谷草轉氨酶之升高,遠較不給柴胡之對照組為輕;柴胡甙之作用,似不及北柴胡粉。對傷寒疫苗引起的兔肝功能障礙(尿膽元呈陽性反應),口服北柴胡煎劑(0.5~1.0克生藥/公斤),有較顯著的改善作用;對酒精引起的肝功能障礙亦有些效,但不如甘草;對有機磷引起的則效力很差,而對四氯化碳引起的無效。對注射新鮮雞蛋黃溶液引起的大鼠實驗性"肝纖維化",亦無保護作用。同屬植物新疆柴胡及圓葉柴胡據稱有利膽作用。

6對心血管作用
北柴胡醇浸出液能使麻醉兔血壓輕度下降,對離體蛙心有抑製作用,阿托品不能阻斷此種抑制,北柴胡注射液則雖用較大劑量對在位貓心、血壓皆無影響。柴胡甙對犬能引起短暫之降壓反應,心率減慢;對兔亦有降壓作用,並能抑制離體蛙心、離體豚鼠心房,收縮離體兔耳血管。

7其他作用
北柴胡煎劑或醇提取物,予兔口服,可升高血糖。煎劑有溶血作用(相當於Merk制純皂甙的1/100)。產地及攫取時間不同皂甙含量及溶血強度也不同。柴胡甙對大鼠的應激性潰瘍有防止作用,能促進小鼠小腸的推進運動,增強乙酰膽鹼對離體豚鼠迴腸之收縮作用(不能增強組織胺的此種作用)。對離體兔腸亦有些興奮作用。粗甙有顯著的局部刺激作用。北柴胡注射劑對子宮無作用。柴胡的毒性很小,其酒精浸膏對小鼠皮下注射,最小致死量為1.1毫升/10克(10%水溶液),柴胡甙對小鼠口服之半數致死量為4.7克/公斤,腹腔注射在100毫克/公斤以下。柴胡注射劑毒性極微,5毫升/公斤靜脈注射對貓的血壓、呼吸、心臟無影響;0.2毫升/20克皮下注射,對小鼠無毒性。

據謂國產柴胡與日本產柴胡在作用上並無明顯不同。

此外,金黃柴胡的花、葉、莖浸劑對動物有利膽作用,對膽囊炎、膽管炎及肝炎亦有治療作用,它能提高膽汁中膽酸、膽紅質的含量,增大膽汁的膽甾醇-膽鹽係數

【炮製】柴胡:揀去雜質,除去殘莖,洗淨泥沙,撈出,潤透後及時切片,隨即曬乾。醋柴胡:取柴胡片,用醋拌勻,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醋吸盡並微干,取出,曬乾。(每柴胡100斤,用醋12斤)

鱉血柴胡:取柴胡片,置大盆內,淋入用溫水少許稀釋的鱉血,拌勻,悶潤,置蝸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每柴胡100斤,用活鱉200個取血)

【性味】苦,涼。

1《本經》:"味苦,平。"

2《別錄》:"微寒,無毒。"

3《日華子本草》:"味甘。"

【歸經】入肝、膽經。

1《珍珠囊》:"入足少陽膽、足厥陰肝、手少陽三焦、手厥陰心包絡。"

2《本草再新》:"入心、肝、脾三經。"

【功用主治】和解表裡,疏肝,升陽。治寒熱往來,胸滿脅痛,口苦耳聾,頭痛目眩,瘧疾,下利脫肛,月經不調,子宮下垂。

1《本經》:"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

2《別錄》:"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藏間游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痺拘攣。亦可作浴湯。"

3《藥性論》:"治熱勞骨節煩疼,熱氣,肩背疼痛,宣暢血氣,勞乏羸瘦;主下氣消食,主時疾內外熱不解,單煮服。"

4《千金方》:"苗汁治耳聾,灌耳中。"

5《四聲本草》:"主痰瀾、胸脅中痞。"

6《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除煩止驚,益氣力,消痰止嗽,潤心肺,添精補髓,天行溫疾熱狂乏絕,胸脅氣滿,健忘。"

7《珍珠囊》:"去往來寒熱,膽痺,非柴胡梢子不能除。"

8《醫學啟源》:"除虛勞煩熱,解散肌熱,去早晨潮熱。"

9《滇南本草》:"傷寒發汗解表要藥,退六經邪熱往來,痺痿,除肝家邪熱、癆熱,行肝經逆結之氣,止左脅肝氣疼痛,治婦人血熱燒經,能調月經。""發汗用嫩蕊,治虛熱、調經用根。"

十《綱目》:"治陽氣下陷,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及頭痛、眩暈,目昏、赤痛障翳,耳聾鳴,諸瘧,及肥氣寒熱,婦人熱入血室,經水不調,小兒痘疹餘熱,五疳羸熱。"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

【宜忌】真陰虧損,肝陽上升者忌服。

1《本草經集注》:"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女菀、藜蘆。"

2《醫學入門》:"元氣下絕,陰火多汗者,誤服必死。"

3《本草經疏》:"病人虛而氣升者忌之,嘔吐及陰虛火熾炎上者,法所同忌。瘧非少陽經者勿食。"

【選方】1治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薑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小柴胡湯)

2治邪入經絡,體瘦肌熱,推陳致新;解利傷寒、時疾、中喝、伏暑:柴胡四兩(洗,去苗),甘草一兩(炙)。上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羔,同煎至八分,食後熱服。(《本事方》柴胡散)

3治外感風寒,發熱憨寒,頭疼身痛;痎瘧初起:柴胡一至三錢,防風一錢,陳皮一錢半,芍葯二錢,甘草一錢,生薑三、五片。水一鍾半,煎七、八分,熱服。(《景岳全書》正柴胡飲)

4治肝氣,左脅痛:柴胡、陳皮各-錢二分,赤芍、枳殼、醋炒香附各-錢,炙草五分。(《醫醫偶錄》柴胡疏肝飲)

5治肝經鬱火,內傷脅痛:柴胡、黃芩、山梔、青皮、白芍、枳殼。(《症因脈治》柴胡清肝飲)

6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干,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甘草半兩(炙微赤)、當歸(去苗,銼,微炒)、茯苓(去皮,白者)、白芍葯、白朮、柴胡(去苗)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煨生薑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局方》逍遙散)

7治盜汗往來寒熱:柴胡(去苗)、胡黃連等分,為末,煉蜜和膏,丸雞頭子大。每一、二丸,用酒少許化開,入水五分,重湯煮二、三十沸,放溫服,無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柴胡黃連膏)

8治榮衛不順,體熱盜汗,筋骨疼痛,多困少力,飲食進退:柴胡二兩,鱉甲二兩,甘草、知母各一兩,秦艽一兩半。上五味杵為末。每服二錢,水八分,棗二枚,煎六分,熱服。(《博濟方》柴胡散)

9治黃疸:柴胡一兩(去苗),甘草一分。上都細銼作一劑,以水一碗,白茅根一握,同煎至七分,絞去渣,任意時時服,一日盡。(《傳家秘寶方》)

十治肝黃:柴胡一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亦,銼),決明子、車前子、羚羊角屑各半兩。上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柴胡散)

⑾治積熱下痢:柴胡、黃芩等分。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濟急仙方》)

【臨床套用】用於退熱
北柴胡對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瘧疾、肺炎等有較好的退熱效果。據143例的臨床觀察:流行性感冒於24小時退熱者達98.1%,普通感冒於24小時退熱者達87.9%。制劑及用法:用北柴胡的乾燥根,以蒸餾法製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相當於原生藥2克。肌肉或靜脈注射,每日1~2次,成人每次2毫升,週歲以內嬰兒每次1~1.5毫升。

【名家論述】1《本草衍義》:"柴胡《本經》並無一字治勞,今人治勞方中,鮮有不用者。嘗原病勞,有一種真藏虛損,復受邪熱;邪因虛而致勞,故曰勞者牢也,當須斟酌用之。如《經驗方》中治勞熱,青蒿煎丸,用茈胡正合宜耳。服之無不效。熱去即須急已,若或無熱,得此愈甚。《日華子》又謂補五勞七傷,《藥性論》亦謂治勞乏羸瘦,若此等病,苟無實熱,醫者執而用之,不死何待!如張仲景治寒熱往來如瘧狀用柴胡湯,正合其宜。"

2《醫學啟源》:"柴胡,少陽、厥陰引經藥也。婦人產前產後必用之藥也。善除本經頭痛,非此藥不能止。治心下寤、胸膈中痛……。引胃氣上升,以發散表熱。"

3李杲:"柴胡瀉肝火,須用黃連佐之。欲上升則用根,酒浸;欲中及下降,則生用根,又治瘡瘍癖積之在左。十二經瘡藥中,須用以散諸經血結氣聚,功用與連翹同。"

4《滇南本草》:"傷寒發汗用柴胡,至四日後方可用:若用在先,陽症引入陰經,當忌用。"

5《綱目》:"勞有五勞,病在五臟。若勞在肝、膽、心及包絡有熱,或少陽經寒熱者,則柴胡乃手足厥陰、少陽必用之藥;勞在脾胃有熱,或陽氣下陷,則柴胡乃引消氣退熱必用之藥;惟勞在肺腎者不用可爾。然東垣李氏言諸有熱者宜加之,無熱則不加。又言諸經之瘧,皆以柴胡為君;十二經瘡疽,須用柴胡以散結聚。則是肺瘧腎瘧,十二經之瘡有熱者,皆可用之矣。但要用者精思病原,加減佐使可也。如《和劑局方》治上下諸血,龍腦雞蘇丸,用銀柴胡浸汁熬膏之法,則世人知此意者鮮矣。按龐元英《淡藪》雲,張知閤久病瘧,熱時如火,年餘骨立,醫用茸、附諸藥,熱益甚。召醫官孫琳診之,琳投小柴胡湯一帖,熱減十之九,三服脫然。琳曰,此名勞瘧,熱從髓出,加以鋼劑,氣血愈虧,安得不瘦?蓋熱有在皮膚、在臟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若得銀柴胡,只須一服,南方者力減,故三服乃效也。觀此,則得用藥之妙的矣。寇氏之說,可盡憑乎?"

6《本草經疏》:"柴胡,為少陽經表藥。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除傷寒心下煩熱者,足少陽膽也。膽為清淨之府,無出無入,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其經在半表半里,故法從和解,小柴胡湯之屬是也。其性升而散,居陽,故能達表散邪也。邪結則心下煩熱,邪散則煩熱自解。陽氣下陷,則為飲食積聚,陽升則清氣上行,脾胃之氣行陽道,則飲食積聚自消散矣。諸痰熱結實,胸中邪逆,五臟間游氣者,少陽實熱之邪所生病也。柴胡苦平而微寒,能除熱散結而解表,故能愈以上諸病。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痺拘攣者,柴胡為風藥,風能勝濕故也。""按今柴胡有二種,一種色白黃而大者,名銀柴胡,私人治勞熱骨蒸;色微黑而細者,用以解表發散。《本經》並無二種之說,功用亦無分別,但雲銀州者為最,則知其優於發散,而非治虛熱之藥明矣。"

7《本草匯言》:"銀柴胡、北柴胡、軟柴胡,氣味雖皆苦寒,而俱入少陽、厥陰,然又有別也。銀柴胡清熱,治陰虛內熱也;北柴胡清熱,治傷寒邪熱也;軟柴胡清熱,治肝熱骨蒸也。其出處生成不同,其形色長短黑白不同,其功用內外兩傷主治不同,胡前人混稱一物,漫五分理?《日華子》所謂補五勞七傷,治久熱羸瘦,與《經驗方》治勞熱,青蒿煎丸少佐柴胡,言銀柴胡也。《衍義》雲,《本經》並無一字治勞,而治勞方中用之,鮮有不誤者,言北柴胡也。然又有真藏虛損,原因肝鬱血閉成勞,虛因郁致,熱由郁成,軟柴胡亦可相機而用。如《傷寒》方有大、小柴胡湯。仲景氏用北柴胡也。脾虛勞倦,用補中益氣湯,婦人肝郁勞弱,用逍遙散、青蒿煎丸少佐柴胡,俱指軟柴胡也。業醫者當明辨而分治可也。"

8《本草正》:"柴胡,用此者用其涼散,平肝之熱。其性涼,故解寒熱往來,肌表潮熱,肝膽火炎,胸脅痛結,兼治瘡瘍,血室受熱;其性散,故主傷寒邪熱未解,溫病熱盛,少陽頭痛,肝經郁證。總之,邪實者可用,真虛者當酌其宜,雖引清氣上升,然升中有散,中虛者不可散,虛熱者不可寒,豈容誤哉?""柴胡之性,善洩善散,所以大能走汗,大能洩氣,斷非滋補之物,凡病陰虛水虧而孤陽勞熱者,不可再損營氣,蓋未有用散而不洩營氣者,未有動汗而不傷營血者。營即陰也,陰既虛矣,尚堪再損其陰否?然則用柴胡以治虛勞之熱者,果亦何所取義耶。"

9《藥品化義》:"柴胡,性輕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若多用二、三錢,能祛散肌表。屬足少陽膽經藥,治寒熱往來,療瘧疾,除潮熱。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佐補中益氣湯,提元氣而左旋,升達參芪以補中氣。凡三焦膽熱,或偏頭風,或耳內生瘡,或潮熱膽痺,或兩脅刺痛,用柴胡清肝散以疏肝膽之氣,諸症悉愈。凡肝脾血虛,骨蒸發熱,用逍遙散,以此同白芍抑肝散火,恐柴胡性涼,制以酒拌,領入血分,以清抑鬱之氣,而血虛之熱自退,若真髒虧損,易於外感,復受邪熱,或陰虛勞怯致身發熱者,以此佐滋陰降火湯除熱甚效。所謂內熱用黃芩,外熱用柴胡,為和解要劑。"

十《本草崇原》:"柴胡,乃從太陰地土、陽明中土而外達於太陽之藥也,故仲祖《卒病論》言傷寒中風不從表解,太陽之氣逆於中土,不能樞轉外出,則用小柴胡湯達太陽之氣於肌表,是柴胡並非少陽主藥。後人有病在太陽而用柴胡,則引邪入於少陽之說,此無稽之言。"

⑾《本經逢原》:"柴胡,小兒五疳羸熱,諸瘧寒熱,咸宜用之。痘疹見點後有寒熱,或脅下疼熱,於透表藥內用之,不使熱留少陽經中,則將來無咬牙之患。"

⑿《本草經解》:"柴胡,其主心腹腸胃中結氣者,心腹腸胃,五藏六府也,藏府共十二經,凡十一藏皆取決於膽,柴胡輕清,升達膽氣,膽氣條達,則十一藏從之宣化,故心腹腸胃中,凡有結氣,皆能散之也。其主飲食積聚者,蓋飲食入胃,散精於肝,肝之疏散,又借少陽膽為生發之主也,柴胡升達膽氣,則肝能散精,而飲食積聚自下矣。少陽經行半表半里,少陽受邪,邪並於陰則寒,邪並於陽則熱,柴胡和解少陽,故主寒熱之邪氣也。"

⒀《本草經百種錄》:"柴胡,腸胃之藥也。觀《經》中所言治效,皆主腸胃,以其氣味輕清,能於頑土中疏理滯氣,故其功如此。天下惟木能疏土,前人皆指為少陽之藥,是知末而不詳其本也。"

⒁《本草求真》:"柴胡能治五癆,必其諸髒諸腑,其癆挾有實熱者,暫可用其解散(實熱是外邪內郁而實)。真虛而挾實熱,亦當酌其所宜。雖引清陽之氣左旋上行,然升中有散,若無歸、耆同投,其散滋甚。虛熱不可寒,血衰火毒者不可操,豈容誤哉?兼之性滑善通,凡溏洩大便者,當善用之。"

⒂《藥征》:"《本草綱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來寒熱為其主治也。夫世所謂瘧疾,其寒熱往來也劇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於是質之仲氏之書,其用柴胡也,無不有胸脅苦滿之證。今乃施諸胸脅苦滿,而寒熱往來者,其應猶響之於聲,非直瘧也,百疾皆然。無胸脅苦滿證者,則用之無效焉。然則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⒃《重慶堂隨筆》:"柴胡為正傷寒要藥,不可以概治溫熱諸感;為少陽瘧主藥;不可以概治他經諸瘧;為婦科妙藥,不可以概治陰虛陽越之體,用者審之。"

⒄《本草正義》:"柴胡味苦,而專主邪熱,故《名醫別錄》稱其微寒。然香氣馥郁,而體質輕清,氣味俱薄,故與其他之苦寒洩降者,性情功用,大是不同。《本經》、《別錄》主治,多屬腸胃中飲食痰水停滯積聚之症,則諸般積聚,皆由於中氣無權,不能宣佈使然。柴胡能振舉其清陽,則大氣斡旋,而積滯自化。其治外邪寒熱之病,則必寒熱往來,邪氣已漸入於裡,不在肌表,非僅散表諸藥所能透達,則以柴胡之氣味輕清芳香疏洩者,引而舉之以祛邪,仍自表分而解,故柴胡亦為解表之藥,而與麻、桂、荊、防等專主肌表者有別。且柴胡證之嘔逆及胸痞痛諸症,固皆肝膽木邪橫逆為患,乃以柴胡之升騰疏洩者治之,既非鎮攝之品,何以能制剛木之橫?則以病由外來之邪所乘,肝膽之陽,遏抑不得宣佈,失其條達之本性,因而攻動恣肆。柴胡能疏洩外邪,則邪氣解而肝膽之氣亦舒,木既暢茂,斯諸證自已。乃或又因此而謂柴胡能平肝膽之橫,凡遇木火上凌,如頭痛耳脹,眩暈嘔逆、脅肋脹痛等症,不辨是郁非郁,概投柴胡,愈以助其鴟張,是為教猱升木,則又毫釐之差,千里之謬矣。且柴胡之治寒熱往來,本主外感之病也,故傷寒、溫熱、濕溫諸病,始則火寒大熱,已而寒熱間斷,發作有時,胸脅不舒,舌苔濁膩者,斯為邪在半表半里,柴胡洩滿透表,固是專司。若乍病之時,忽寐忽熱,一日數作,則邪在氣分,尚是表病,柴胡亦非其治。若至病久氣虛,亦復寒熱來往,而脈見虛軟,舌色光滑,疑謂虛熱,又非邪盛之寒熱可比,則柴胡升舉,亦非所宜。惟必審知其為脾陽不振,中氣下陷,則東垣補中益氣之方,乃堪採用,然升、柴升清,特其少少之輔佐品耳。至如瘧病之寒熱往來,既有不移時刻,又似仲景小柴胡成法,正為此證一定不易之主方。然在寒熱方盛之初,或多寒,或多熱,亦當分別見證,各為治療,並非用得一味柴胡,便可自謂通治瘧病之秘鑰。惟必至寒熱發作,雖有定時,而日至日晏,則邪入漸深,乃為正氣不足,清陽下陷之侯,所謂陽病漸入於陰,非柴胡升舉其清氣,不能提出陰分,還歸於表而病解,則柴胡乃是必不可少之藥。又瘧纏既久,邪勢已衰,而正氣亦憊,是又所謂脾陽不振之候,亦必以柴胡升舉中氣,使其清陽敷布,而後寒熱可止,則須與補脾之藥並用,東垣之補中益氣湯方,最為合拍,是乃虛瘧之宜於柴胡者。此外則雖是往來之寒熱,而柴胡亦非必用之藥矣。約而言之,柴胡主治,止有二層:一為邪實,則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還於表,而外邪自散;一為正虛,則清氣之陷於陰分者,舉而升之,使返其宅,而中氣自振。此外則有肝絡不疏之症,在上為脅肋搐痛,在下為臍腹腆脹,實皆陽氣不宜,木失條達所致,於套用藥中,少入柴胡,以為佐使而作嚮導,奏效甚捷。""柴胡以氣勝,故能宣通陽氣,祛散外邪,是去病之藥,非補虛之藥。在脾虛之病用之者,乃借其升發之氣,振動清陽。提其下陷,以助脾土之轉輸,所以必與補脾之參、芪、術並用,非即以柴胡補脾也。甄權《藥性論》謂,治熱勞骨節煩疼,虛乏羸瘦,蓋亦指脾氣不振,清陽陷入陰分者言之,故下文更有宣暢氣血四字。明謂此是氣血不暢,用柴胡以振舉其清氣,則氣血自能宣暢,且可透洩其熱,斯為熱勞贏瘦之正治。初非謂勞瘵既成之後,血液耗竭,灼熱將枯,而亦以柴胡升散之也。乃後人不知辨別,竟誤以為勞瘵通治之良方。《日華子本草》竟有補五勞七傷之句,以升陽散邪之藥而妄稱為補,大錯鑄成,實源於此;潔古因之,亦宜以除虛勞三字為言,蓋至此而柴胡遂為虛勞之專主矣。亦知勞有五藏之分,虛亦有中下之異,而無不發內熱者。心脾之勞,陽氣鬱結而為灼熱,以柴胡升舉而洩散其熱,宜也。若肝腎之勞,陰精耗爍而為蒸熱,亦以柴胡拔本而發揚其熱,可乎?中虛之熱,為陽入於陰,以柴胡提出陰分,是使之返歸本位,如人墜深淵,挈之登岸,是也。若下虛之熱,為陰出之陽,亦以柴胡舉之上升,是使之脫離根柢,如百谷麗土,拔之石上,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