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中草藥 收藏本頁

中草藥搜尋
搜尋中草藥:

中草藥大全具有6024種中草藥的完整資料,文字檔高達14.1MB,記載內容十分詳細。
只要您在搜尋框內輸入您要找的中草藥名稱,馬上會搜尋出資料庫的記載詳細內容!
注意:本系統為網路資料彙整,不具醫學專業考證(若要使用本資料,請先請教有醫師執照之中醫師)!
網站聲明:本網站對於查詢資結果內容,完全不付法律上任何責任



中草藥大全(資料庫查詢系統) / 威靈仙上一個 檢視全部 下一個

威靈仙

【中文名】威靈仙(侯寧極《藥譜》)

【類別】根類

【異名】能消(《開寶本草》),葳靈仙(《蘇沈良方》),葳苓仙(《珍珠囊》),鐵腳威靈仙(《綱目》),靈仙(《藥品化義》),黑腳威靈仙(《生草藥性備要》),九草階、風車(《現代實用中藥》),鮮須苗(《南京民間藥草》),黑骨頭、黑木通(《貴州民間方藥集》),鐵桿威靈仙(《藥材資料彙編》),鐵搧帚(《浙江中藥手冊》),七寸風(《廣西中獸醫藥植》),鐵腳靈仙、牛閒草、牛桿草(《江蘇植藥志》),老虎鬚、辣椒籐(《陸川本草》),鐵靈仙(《河北藥材》),靈仙籐、黑靈仙(《四川中藥志》),黑鬚公、芝查籐根(《廣東中藥》)。

【來源】為毛莨科植物威靈仙的根。

【植物形態】威靈仙
攀援性灌木,高4~10米。根多數叢生,細長,外皮黑褐。莖幹後黑色,具明顯條紋,幼時被白色細柔毛,老時脫落。葉對生,羽狀復葉,小葉通常5片,罕為3片,小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7厘米,寬1.5~3.6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或廣楔形,罕有淺心形者,全緣,上面沿葉脈有細毛,下面光滑,主脈3條。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長12~18厘米;苞片葉狀;萼片4,有時5片,花瓣狀,長圓狀倒卵形,白色,頂端常有小尖頭突出,外側被白色柔毛,內側光滑無毛;雄蕊多數,不等長,花絲扁平;雌蕊4~6,心皮分離,子房及花柱上密生白色毛。瘦果扁平狀卵形,略生細短毛,花柱宿存,延長呈白色羽毛狀。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於山野、田埂及路旁。分佈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攫取】秋季採挖,除去莖葉、鬚根及泥土,曬乾。

【藥材】根莖呈不規則塊狀,黃褐色,上端殘留木質莖基,下側叢生多數細根。根細長圓柱形,長約8~16厘米,直徑約1~4公厘,略彎曲,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有細縱紋。質堅脆易折斷,皮部與木部易脫離,斷面平坦,類圓形,皮部灰黃色,木部黃白色。根莖質較堅韌,斷面不平坦,纖維性。氣微弱。味微苦。以條勻,皮黑、肉白、堅實者為佳。
主產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山東、四川、廣東、福建等地亦產。

四川所用的威靈仙是地上部分,為乾燥的莖葉,莖之表面黑色,有縱溝與節,中空,質脆,易斷。氣微、味淡。

同屬植物作威靈仙使用的尚有:1山蓼又名:綿團鐵線蓮、黑薇。根莖呈短柱狀,黃褐色,上端殘留莖基,下側叢生細根。根長4~10厘米,逕0.8~1.5公厘,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有細縱紋,少數皮部脫落露出黃白色細條狀木部;質堅脆,易折斷;斷面平坦,黃白色,木部與皮部間常有裂隙,木部類白色,略呈方形。根莖及莖基部質堅韌;折斷面不平坦,纖維性。氣微,味微苦。使用於東北、華北、山東、江蘇。2小木通,使用於雲南、湖南、廣西、浙江,參見"川木通"條。3柱果鐵線蓮,又名:老虎師籐,使用於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福建、浙江、江西。4毛柱鐵線蓮,使用於廣西、福建、湖南。5單葉鐵線蓮,使用於廣西、江西、安徽、浙江,參見"雪裡開"條。6山木通,使用於廣西、江西、浙江、安徽,參見"山木通"條。7東北鐵線蓮,使用於東北。8黃藥子,使用於江蘇、浙江,參見"鐵腳威靈仙葉"條。

此外,尚有以百合科植物短梗菝葜(使用於陝西,參見"金剛刺"條)、鞘柄菝葜(使用於甘肅,參見"鞘菝葜"條)及華東菝葜(使用於山東,參見"粘魚須"條)的根莖及根作威靈仙使用。《開寶本草》、《本草圖經》、《救荒本草》等所載的威靈仙,為玄參科植物輪葉婆婆納,此種威靈仙目前未見使用。《滇南本草》所載的威靈仙,系菊科植物顯脈旋復花,參見"草威靈"條。

【化學成分】1威靈仙的根含白頭翁素、白頭翁內酯、甾醇、糖類、皂甙、內酯、酚類、氨基酸。葉含內酯、酚類、三萜、氨基酸、有機酸。

2山蓼的葉含香豆精類0.82%、山柰酚等黃酮類0.23%及生物鹼、揮發油、樹脂等,不含有皂甙、鞣質或強心甙類

3東北鐵線蓮的根含三萜皂甙:鐵線蓮甙A、鐵線蓮甙A"、鐵線蓮甙B、鐵線蓮甙C。

4黃藥子及其變種的根含皂甙、常春籐皂甙元。

【藥理作用】1對迴圈系統的作用
狹葉鐵線蓮(即山蓼)50%浸劑(1毫升/公斤)可使麻醉犬的血壓下降,腎容積拉遠,其煎劑藥效僅及浸劑之半。對離體蟾蜍心臟有先抑制後興奮的作用,其浸劑的藥效似比煎劑約大3~5倍。其降壓作用可能與對心臟的抑制有關。

2對平滑肌的影響
狹葉鐵線蓮煎劑對小鼠離體腸管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可能是對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對大鼠及家兔的離體腸管亦有相似作用;對小鼠離體子宮作用不明顯。

3抗利尿作用
狹葉鐵線蓮制劑對小鼠、大鼠、豚鼠有顯著的抗利尿作用。這種作用,浸劑與煎劑大致相等;50%煎劑0.2毫升約相當於腦垂體後葉素0.1單位的抗利尿效果,且其作用時間似比腦垂體後葉素為長,此種作用也可能與血壓下降、腎血管收縮有關。

4降血糖作用
威靈仙浸劑對標準大鼠有顯著增強葡萄糖同化的作用(即給予大鼠以大量葡萄糖後,尿糖試驗仍為陰性),故可能有降血糖作用。

5其他作用
威靈仙(品種未鑒定)煎劑0.025克/10克(1/8的最小致死量)腹腔注射能輕度提高小鼠痛閥(熱板法),故可能有鎮痛效能。1:3水浸劑在試管內對皮膚真菌有些抑製作用。華中威靈仙(白花籐,品種未鑒定)中提得的白花素(白頭翁腦)有抑菌作用。另一種威靈仙的水提取物中也有原白頭翁素,可能是抗菌成分。

【炮製】威靈仙:揀淨雜質,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段,曬乾。酒靈仙:取威靈仙段,用黃酒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干,取出放涼。(每威靈仙100斤,用黃酒12~15斤)

【性味】辛鹹,溫,有毒。

1《開寶本草》:"味苦,溫,無毒。"

2《珍珠囊》:"甘。"

3《綱目》:"味微辛鹹。"

4《本經逢原》:"苦辛,溫,小毒。"

【歸經】入膀胱經。

1《本草經疏》:"入足太陽經。"

2《本草求真》:"專入膀胱,兼入腸、胃等經。"

3《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

【功用主治】祛風濕,通經絡,消痰涎,散癖積。治痛風、頑痺、腰膝冷痛,腳氣,瘧疾,癥瘕積聚,破傷風,扁桃體炎,諸骨鯁咽。
(1)祛風濕止痛:用於風濕痛。其性善行,能通行十二經絡,故對全身遊走性風濕痛尤為適宜。
(2)消魚骨:用本品30克(加醋)煎湯緩咽,治魚骨哽喉。用於諸骨鯁咽。可用本品煎湯,緩緩嚥下,一般可使骨鯁消失。亦可和入米醋、砂糖服。此外本品能消痰水,可用於噎膈、痞積。

【中藥劑量】:5~10克;治骨鯁可用30克。本品性走竄,久服易傷正氣,體弱者宜慎用。
1《唐本草》:"腰、腎、腳膝、積聚、腸內諸冷病,積年不瘥,服之效。"

2《開寶本草》:"主諸風,宣通五藏,去腹內冷滯,心隔痰水久積,癥瘕痃癬氣塊,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及療折傷。"

3《本草衍義》:"治腸風。"

4《本草衍義補遺》:"痛在上者("上者"一作"上下者")服之。"

5《本經逢原》:"痘疹毒壅於上不能下達,腰下脛膝起灌遲者,用為下引。"

6《南京民間藥草》:"鮮根泡酒服治胃痛;和白糖打爛敷腦門處一晝夜,見皮膚生泡即除去,治牙齦腫脹。"

7《安徽藥材》:"搗敷眉心治白喉。"

8《廣西中草藥》:"祛風除濕,通經活絡,利尿,止痛。治風濕骨痛,黃疸,浮腫,小便不利,偏頭痛,跌打內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宜忌】氣虛血弱,無風寒濕邪者忌服。

1《海上集驗方》:"惡茶及麵湯。"

2《本草衍義》:"性快,多服疏人五臟真氣。"

3《本草經疏》:"凡病非風濕及陽盛火升,血虛有熱,表虛有汗,痃瘧口渴身熱者,並忌用之。"

4《本草匯言》:"凡病血虛生風,或氣虛生痰,脾虛不運,氣留生濕、生痰、生飲者,咸宜禁之。"

【選方】1治手足麻痺,時發疼痛;或打撲傷損,痛不可忍,或癱瘓等症:威靈仙(炒)五兩,生川烏頭,五靈脂各四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用鹽湯下。忌茶。(《普濟方》)

2治中風手足不遂,口眼歪斜,筋骨關節諸風,腰膝疼痛,傷寒頭痛,鼻流清涕,皮膚風癢,瘰疬,痔瘡,大小腸秘,婦人經閉:威靈仙洗焙為末,以好酒和令微濕,入竹筒內,牢塞口,九蒸九曝,如干,添酒重灑之,以白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酒湯下。(《海上集驗方》)

3治腎臟風壅,腰膝沉重:威靈仙末。蜜丸,梧子大。溫酒服八十丸。平明微利惡物如青膿膠,即是風毒積滯,如未利,再服一百丸,取下,後食粥補之一月,仍常服溫補藥。(孫兆·放杖丸)

4治腰腳疼痛久不瘥:威靈仙五兩。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灑調下一錢,逐日以微利為度。(《聖惠方》威靈仙散)又方:用威靈仙一斤,洗乾淨,在好酒中泡七天,取出研為末,加麵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泡藥的酒送下。

5治腳氣入腹,脹悶喘急:威靈仙末,每服二錢,酒下。痛減一分則藥亦減一分。(《簡便單方》)

6治瘧疾:威靈仙,以酒一鐘,水一鐘,煎至一鐘,臨發溫服。(《本草原始》)

7治噎塞膈氣:威靈仙一把,醋、蜜各半碗,煎五分服,吐出宿痰。(《唐瑤經驗方》)

8治停痰宿飲,喘咳嘔逆,全不入食:威靈仙(焙)、半夏(薑汁浸焙)。為末,用皂角水熬膏,丸綠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薑湯下,一日三服,一月為驗。忌茶、面。(《綱目》)

9治痞積:威靈仙、楮桃兒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重,用溫灑調下。(《普濟方》化鐵散)

十治癖積:威靈仙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紅絹袋盛一丸,同精豬肉四兩煮爛。去藥吃肉,以知為度。(《幼科指掌》威靈仙丸)

⑾治大腸冷積:威靈仙末。蜜丸,梧子大。一更時,生薑湯下十丸至二十丸。(《經驗良方》)

⑿治男婦氣痛,不拘久近:威靈仙五兩,生韭根二錢半,烏藥五分,好酒一盞,雞子一個。灰火煨一宿,五更視雞子殼軟為度。去渣溫服,以干物壓之,側睡,向塊邊;渣再煎,次日服,覺刺痛,是其驗也。(《摘元方》)

⒀治腸風病甚不瘥:鹹靈仙(去土)、雞冠花各二兩。上二味,銼劈,以米醋二升煮干,更炒過,搗為末,以生雞子清和作小餅子,炙干,再為細末。每服二錢匕,空心,陳米飲調下,午復更一服。(《聖濟總錄》靈仙散)

⒁治痔瘡腫痛:威靈仙三兩。水一鬥,煎湯,先熏後洗,冷再溫之。(《外科精義》)

⒂治便毒:威靈仙、貝母、知母各-兩。為末。每服三錢,空心酒調下,如不散再服。(《癰疽神秘驗方》威靈仙散)

⒃治破傷風病:威靈仙半兩,獨頭蒜一個,香油一錢。同搗爛,熱酒沖服,汗出。(《衛生易簡方》)

⒄治雞鵝骨鯁:赤莖威靈仙五錢。井華水煎服。(《聖濟總錄》)

⒅治渚骨鯁咽。威靈仙一兩二錢,砂仁一兩,沙糖-盞。水二鐘,煎一鐘,溫服。(《綱目》)

⒆治牙痛:威靈仙、毛茛各等量。製法:鮮藥洗淨,搗爛取汁,1000毫升藥汁加75%酒精10毫升,用以防腐。用法:用棉簽沾藥水擦痛牙處。注意不可多擦,以免起泡。(《全展選編·五官科》)

【臨床套用】1治療腮腺炎
取鮮威靈仙根洗淨、切細、搗爛,每用1斤加米醋半斤,浸於玻璃瓶內,蓋緊勿令洩氣。3日後取出醋浸液,用棉簽蘸塗患處,每2~3小時塗抹1次。治療32例,除4例效果不明外,均於1~3天內症狀消失。

2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將威靈仙根烘乾研成細粉,每次取3錢與雞蛋1個攪勻,用菜油或麻油煎後服用。每天3次,連服3天。忌牛肉,豬肉及酸辣。曾治療15例,14例治癒。

3治療絲蟲病
鮮威靈仙根1斤切碎,加水煎煮半小時後取汁,再和入紅糖1斤,白酒2兩煎熬片刻。總藥量在5天內分10次服完,每日早晚各1次,小兒用量酌減。33例普查陽性病人,治療後經1~2次複查,微絲蚴陰轉者27例。據觀察,療效與藥量,療程有關。用藥量不足1斤者,療效較差;用二個療程的有效率高於一個療程。服藥後未見嚴重反應,僅少數患者胃部有燒灼感,噁心,體溫輕度升高等。

4治療關節炎
取威靈仙1斤切碎,和入白酒3斤,放入鍋內隔水燉半小時取出,過濾後備用。每次10~20毫升,日服3~4次。治療15例,對改善症狀有一定效果。

5治療麥粒腫、結膜炎等
先取2.5x2.5厘米的膠布一塊,中央剪一小孔(如黃豆大),貼於患眼對側內關穴上(雙眼患病則敷雙側),然後取威靈仙鮮葉搗爛,搓成小團,如黃豆大,置於小孔內,再覆蓋一層膠布固定,並以拇指在敷藥穴位上輕按半分鐘,以加強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一般約40分鐘左右,局部有輕度辣感,即可將膠布和藥去掉;經1天左右局部起一小水泡,須加以保護,以防感染。治療麥粒腫12例,結膜炎6例,外傷性角膜潰瘍1例,平均3天見效。

6治療扁桃體炎
取鮮威靈仙全草(或單用莖、葉)2兩(干品減半),洗淨煎湯服或當茶飲,每日1劑。觀察247例,有效率達90%。或用鮮威靈仙葉搗爛絞汁,以棉條浸透塞鼻,對咽喉炎、扁桃體炎、急性會厭炎及諸骨鯁喉,均有效果。用法:將消毒棉花捻成4~5厘米的長條,一端浸藥汁塞入鼻孔(左痛塞左,右痛塞右),達上鼻道。約4~6分鐘,患者即流淚、打噴嚏,至30分鐘左右,症狀即可顯著減輕。如未癒,須隔4~6小時再重複治療。

7治療骨鯁
取威靈仙1兩,加水2碗,煎成1碗,慢慢嚥下,在半至1小時內服完,一日內可咽服1~2劑。如骨鯁於食道者,酌情補液及抗感染。治療諸骨鯁104例,服藥後90例順利消失,14例無效後改在喉鏡或食道鏡下取出骨鯁,有效率為85%左右。其中喉咽部骨鯁32例(均為魚骨),服藥1~3劑即順利消失者27例;食道骨鯁72例(35例合併不同程度感染),均加用抗菌素,同時補液並禁食等,服藥1~8劑後除8例無效外,其餘經X線透視複查鋇餐通過順利,無1例產生併發症。據觀察,治療效果與異物大小、梗阻部位和異物插入軟組織的深淺有關。從動物實驗與臨床結果看,威靈仙對骨鯁的作用,可能是:一直接作用於平滑肌,使興奮性增強,由節律收縮變成蠕動。二骨鯁後局部攣縮,套用威靈仙後,通過其抗組織胺作用,使局部鬆弛,蠕動改變,從而使骨易於鬆脫。食道上端為橫紋肌,中下端為平滑肌,骨鯁於中下端者收效較好,可能與此有關。三威靈仙直接對骨無軟化作用,但喉嚥食道之分泌液帶酸性,有助於其發揮療效。但須指出,如服藥四劑無效,應結合異物種類、梗阻部位,考慮採用手術取出,以免貽誤病情。此外,有用威靈仙五錢,和入米醋適量,煎取藥液緩緩咽服,治療諸骨鯁亦有效果。

【名家論述】1《海上集驗方》:"威靈仙,去眾風,通十二經脈,疏宣五臟冷膿宿水變病,微利不渴。人服此,四肢輕健,手足溫暖,並得清涼。"

2《綱目》:"威靈仙,氣溫,味微辛鹹。辛洩氣,鹹洩水,故風濕痰飲之病,氣壯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損真氣,氣弱者亦不可服之。"

3《本草經疏》:"威靈仙,主諸風,而為風藥之宜導善走者也。腹內冷滯,多由於寒濕,心膈痰水,乃飲停於上、中二焦也,風能勝濕。濕病喜燥,故主之也。膀胱宿膿惡水,靡不由濕所成,腰膝冷疼,亦緣濕流下部侵筋致之,祛風除濕,病隨去矣。其曰久積癥瘕、痃癖、氣塊及折傷。則病於血分者多,氣分者少,而又未必皆由於濕,施之恐亦無當,取節焉可也。"

4《藥品化義》:"靈仙,性猛急,蓋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主治風、濕、痰、壅滯經絡中,致成痛風走注,骨節疼痛,或腫,或麻木。風勝者,患在上,濕勝者,患在下,二者郁遏之久,化為血熱,血熱為本,而痰則為標矣,以此疏通經絡,則血滯痰阻,無不立豁。若中風手足不遂,以此佐他藥宣行氣道。酒拌,治兩臀痛。因其力猛,亦能軟骨,以此同芎、歸、龜甲、血余,治臨產交骨不開,驗如影響。"

5《本草正義》:"威靈仙,以走竄消克為能事,積濕停痰,血凝氣滯,諸實宜之。味有微辛,故亦謂祛風,然惟風寒濕三氣之留凝隧絡,關節不利諸病,尚為合宜,而性頗銳利,命名之義,可想而知,乃唐人著《威靈仙傳》竟謂治中風不語,手足不遂,口眼歪斜云云,則人有誤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