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中草藥 收藏本頁

中草藥搜尋
搜尋中草藥:

中草藥大全具有6024種中草藥的完整資料,文字檔高達14.1MB,記載內容十分詳細。
只要您在搜尋框內輸入您要找的中草藥名稱,馬上會搜尋出資料庫的記載詳細內容!
注意:本系統為網路資料彙整,不具醫學專業考證(若要使用本資料,請先請教有醫師執照之中醫師)!
網站聲明:本網站對於查詢資結果內容,完全不付法律上任何責任



中草藥大全(資料庫查詢系統) / 豬苓上一個 檢視全部 下一個

豬苓

豬苓
(《本經》)

【異名】豕零(《莊子》),猳豬屎(《本經》),豕橐(《莊子》司馬彪注),豨苓(《韓昌黎集》),地烏桃(《本草圖經》),野豬食(《東北藥植志》),豬屎苓(《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多孔菌科植物豬苓的乾燥菌核。

【植物形態】豬苓
菌核呈長形塊狀或不規則塊狀,有的呈關狀,稍扁,表面凹凸不平,棕黑色或黑褐色,有皺紋及窟狀突起;斷面呈白色或淡褐色,半木質化,較輕。子實體從地下菌核內生出,常多數合生,菌柄基部相連或多分枝,形成一叢菌蓋,傘形成傘狀半圓形,直徑達15厘米以上。菌蓋肉質,干後硬而脆,圓形,寬1~8厘米,中部臍狀,表面淺褐色至紅褐色。菌肉薄,白色。菌管與菌肉同色,與菌柄呈延生;管口多角形。孢子在顯微鏡下呈卵圓形。
生長在山林中柞樹、楓樹、樺樹、槭樹、橡樹的根上,性喜鬆軟凸起不易長草的土壤中,雨季常在凸起處生有一莖多頭蘑菇狀的子實體。分佈河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內蒙古及東北等地。

【攫取】南方全年皆采,北方以夏、秋兩季為多。挖出後去掉泥砂,曬乾。放乾燥通風處。

豬苓隱生於地下,地上無苗,尋找較困難。據河北經驗,凡生長豬苓的地方,其土壤肥沃,發黑,雨水滲透也快,小雨後地面仍顯乾燥。

【藥材】為乾燥的不規則的長形塊狀或近圓形塊狀,大小粗細不等,長形的多彎曲或分枝如姜,長約10~25厘米,逕約3~8厘米,圓塊狀的直徑約3~7厘米。外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全體有瘤狀突起及明顯的皺紋。質堅而不實,輕如軟木,斷面細膩,白色或淡棕色,略呈顆粒狀。氣無,味淡。以個大、外皮黑褐色光亮、肉色粉白、體較重者為佳。
主產於陝西、河南、河北、四川、雲南。甘肅、青海、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湖北等地亦產。陝西、雲南產量較大,陝西產者質量最佳。

【化學成分】含麥角甾醇、生物素、糖類、蛋白質。

【藥理作用】1利尿作用
健康人口服豬苓煎劑5克,6小時內尿量增加62%,氯化物增加45%,但3克煎劑及臨床常用量對人未能證實有利尿作用。以不麻醉的帶輸尿管瘺犬作實驗,豬苓煎劑0.25~0.5克/公斤靜脈或肌肉注射表現利尿,口服或靜脈注射量低於0.0048克/公斤,則無作用。家兔口服或腹腔注射,需接近人的用量始有效,煎劑、流浸膏2克/公斤則無效。大鼠口服醇提水溶液能增加尿量,但切除腎上腺的大鼠,豬苓煎劑與去氧皮質酮合用,對尿量及鹽的排泄並無影響。豬苓含鉀量不高(30毫克%),亦不稀釋血液,其利尿作用可能由於抑制了腎小管對電解質和水的重吸收。五芩散煎劑(豬苓、茯苓、白朮、澤瀉、桂枝)靜脈注射於犬,在增加尿量的同時增加鈉、鉀、氯離子的排出,醇提水溶液給大鼠口服亦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其組成藥物中以桂枝利尿較顯著。

2抗菌作用
豬苓的醇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有抑製作用。

【炮製】洗淨泥砂,潤軟切片,晾乾。

《雷公炮炙論》:"凡採得豬苓,用銅刀削上粗皮一重,薄切,下東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細切,以升麻葉對蒸一日,出,去升麻葉令淨,曬乾用。"

【性味】甘淡,平。

1《本經》:"味甘,平。"

2《藥性論》:"微熱。"

3李杲:"淡甘,平。"

【歸經】入脾、腎、膀胱經。

1《湯液本草》:"入足太陽、少陰經。"

2《藥品化》:"入脾、膀胱二經。"

3《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功用主治】利尿滲濕。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腳氣,洩瀉,淋、濁,帶下。

1《本經》:"主痃瘧,利水道。"

2《藥性論》:"解傷寒溫疫大熱,發汗,主腫脹,滿腹急痛。"

3《珍珠囊》:"滲洩,止渴,又治淋腫。"

4《醫學啟源》:"大燥除濕。《主治秘要》雲,去心懊惱。"

5《醫學入門》:"治中暑消渴。"

6《綱目》:"開腠理,治淋、腫、腳氣,白濁、帶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宜忌】無水濕者忌服。

1《醫學啟源》:"豬苓淡滲,大燥亡津液,無濕證勿服。"

2《醫學入門》:"有濕症而腎虛者忌。"

3《得配本草》:"目昏、無濕而渴,二者禁用。"

【選方】1治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傷寒論》豬苓湯)

2治妊娠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引飲:豬苓五兩,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錄》)

3治痃瘧不分新久:豬苓一兩,茯苓五錢,柴胡四錢,半夏三錢,甘草一錢,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三碗,煎一碗。未發前服,渣再煎,發後服。(《方脈家寶》)

4治腸胃寒濕,濡瀉無度,嗜臥不食:豬苓(去黑皮)半兩,肉豆蔻(去殼,炮)二枚,黃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味搗羅為末,米飲和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熟水下。(《聖濟總錄》豬苓丸)

5治子淋:豬苓五兩。搗篩,以白湯三合,和方寸匕為一服,漸至二匕,日三夜二,盡,不瘥,宜轉下之,服甘遂散。(《小品方》)

6治年壯氣盛,夢遺白濁:半夏一兩,豬苓一兩。上半夏銼如豆大,豬苓為末。先將半夏炒令黃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為末;以一半豬苓末調勻和丸,如桐子大,更用余豬苓末拌丸,使干,入不油砂瓶中養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下,於申未間冷酒下。(《濟生方》豬苓丸)

7治嘔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匱要略》豬苓散)

8傷寒口渴。用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三次。此方名"豬苓湯"。

9通身腫滿,小便不利。用豬苓五兩,研為還想,每服一匙,熟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十妊娠腫渴(鄶、腹皆腫,小便不利)。治方同上。

【名家論述】1《本草衍義》:"豬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2《用藥心法》:"豬苓,苦以洩滯,甘以助陽,淡以利竅,故能除濕利小便。"

3《綱目》:"豬苓淡滲,氣升而又能降,故能開腠理,利小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芩也。"

4《本草匯言》:"豬苓,滲濕氣,利水道,分解陰陽之的藥也。此藥味甘淡微苦,苦雖下降,而甘淡又能滲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開腠理,分理表陽裡陰之氣而利小便,故前古主痃瘧。甄氏方主傷寒溫疫大熱。能發汗逐邪。此分利表陽之氣於外也。張氏方主腹滿腫脹急痛,心中懊惱,瘧痢瘴瀉,此分利裡陰之氣於內也。張仲景治太陽病脈浮、發熱、消渴而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以止其吐;冬時寒嗽,兼寒熱如瘧狀者,名為痰風,用五苓散以定其嗽。此三法俱重在豬苓,開達腠理,分利陰陽之妙用也。"

5《藥品化義》:"豬苓味淡,淡主於滲,入脾以通水道,用治水瀉濕瀉,通淋除濕,消水腫,療黃疸,獨此為最捷,故雲與琥珀同功。但不能為主劑,助補藥以實脾,領洩藥以理脾,佐溫藥以暖脾,同涼藥以清脾,凡脾虛甚者,恐洩元氣,慎之。"

6《本草述》:"方書有雲,濕在脾胃者,必用豬苓、澤瀉以分理之也。按豬苓從陽暢陰,潔古所謂升而微降者是,陽也;澤瀉從陰達陽,潔古所謂沉而降者是,陰也。二味乃合為分理陰陽。"

7《長沙藥解》:"豬苓,滲利洩水,較之茯苓更捷。但水之為性,非土木條達,不能獨行。豬苓散之利水,有白朮之燥濕土也;豬苓湯之利水,有阿膠清風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朮之燥土,桂枝之達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達木,地黃之清風也:若徒求利於豬、茯、滑、澤之輩,恐難奏奇功耳。"

8《本草求真》:"豬苓,凡四苓、五苓等方,並皆用此,性雖有類澤瀉,同入膀胱腎經,解熱除濕,行竅利水,然水消則脾必燥,水盡則氣必走;澤瀉雖同利水,性亦類燥,然鹹性居多,尚有潤存,澤雖治火,性亦損氣,然潤能滋陰,尚有補在。故豬必合澤瀉以同用,則潤燥適均,而無偏陂之患矣。至於茯苓雖屬滲劑,有濕自可以去,然茯則入氣而上行,此則入血而下降,且與澤瀉利水消腫,治瘧止痢等藥,審屬暑邪濕熱內閉,無不借此以為宣導之需,古人已雲清利小便,無若此駃,以故滋陰藥中,止有澤瀉,而不用及豬苓,正謂此耳。但此專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損目。"





  【附方】 豬苓是真菌類多孔菌科植物豬苓菌的菌核,常寄生於楓樹、柞樹、樺樹、椴樹等的樹幹或根部。李時珍說"豬苓淡滲透.....利不便與茯苓同功,但入補藥,不如茯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