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民間偏方 收藏本頁

民間偏方搜尋
搜尋偏方:

民間偏方大全(資料庫查詢系統)有7605種民間偏方,您在查詢框輸入【民間偏方名稱】即可馬上查詢!

注意:本系統為網路資料彙整,不具醫學專業考證(若要使用本資料,請先請教有醫師執照之中醫師)!
網站聲明:本網站對於查詢資結果內容,完全不付法律上任何責任!

偏方分類:內科 外科 腫瘤 皮膚 五官 婦科 男科 兒科 保健 藥酒 其他

民間偏方 / 其他 / 中醫常識 / 傷寒的診斷及治療上一個 檢視全部 下一個

傷寒的診斷及治療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腸道傳染病,傷寒病人及帶菌者都是傳染源,病源隨糞、尿、嘔吐物等排出體外,直接或間接污染水或食物,引起疾病傳播。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為多。
一傷寒的診斷:
1.流行病學:當地傷寒流行,患者無傷寒病史與傷寒菌苗接觸史,有與傷寒患者密切接觸史。
2.臨床表現
3.實驗室檢查:
△白細胞大多為3-4×109/L左右,並以中粒細胞減少和嗜酸粒細胞消失為特徵。嗜酸粒細胞隨病情好轉而逐漸上升。高熱時可有輕度蛋白尿;10-20%有黑便或肉眼血便;大便潛血陽者更多。
△血培養:是本病確診的依據。第7-10病日血培養陽率可達90%,第3周降為30-40%,第4周常為陰。故應在體溫上升階段,抗生素套用前作血培養,要提高陽率。采血量不應少於5毫升。
△骨髓培養:陽率較血培養高。對已使用抗生素治療,血培養陰者尤為適宜。
△糞便培養:在本病任何階段,均可從糞便中分離到病原菌。第1周時陽率10-15%,第3-4周時可達80%左右。3%患者糞便排菌可超過1年。
△尿培養:第3-4周培養陽率較高,約25%。
△免疫學檢查:肥達氏反套用於本病診斷已近90年。病後1周出現O、H凝集素,第3-4周時可達90%,其效價隨病程而遞增,第4-6周達到高峰。約10%患者肥達氏反應始終陰。套用標準抗原檢驗,未經免疫者O凝集素□1:80,H凝集素□1:160時有診斷價值。病程中應逐周複查,效價依次遞增或恢復期效價上升4倍以上才有意義。O凝集素增高提示為沙門氏菌屬感染,而H凝集素則可鑒定沙門氏菌組別。預防接種後,H凝集效價明顯上升,可持續數年之久,在其他疾病時可出現「回憶反應」。肥達反應的特異不強,故評價時需結合流行病學資料。近年來有用對流免疫電泳法檢驗抗體,較肥達氏反應特異、敏感和快速。
二傷寒與其他幾種疾病的鑒別診斷:
1.粟粒結核:長期發熱,呈消耗病容,中毒症狀顯著,與本病表現相似。但該病盜汗及呼吸道症狀較突出,脈搏增快,胸片可見大小一致對稱均勻分佈的結節病變。抗癆治療有效。
2.革蘭氏陰桿菌敗血症:可有發熱,全身中毒表現,白細胞總數不高,甚至相對緩脈等酷似傷寒的表現。但該病往往先有膽道、泌尿道或用腹腔內感染等原發病灶。病程中易出現休克、DIC等。白細胞總數雖不高,但中粒細胞比例增高。血培養可檢出致病菌。
3.病毒感染:熱程可長達10-14天以上,白細胞總數不高;一般肝脾不大。肥達反應和細菌培養陰。病程有自限。
4.何傑金病:熱型多樣,多汗,有肝脾腫大及淋巴結腫大。但無明顯毒血症狀,白細胞不高。確認需有淋巴結病理檢查為依據。
5.布氏桿菌病:長期發熱,肝脾腫大,粒細胞標準或低下。有與牧畜(牛、羊、豬)接觸或飲用未消毒的乳製品史,臨床表現為週期發熱(波浪型),常有轉移關節疼痛或肌痛,出汗較多。血或骨髓培養可分離出布氏桿菌,Wright凝集反應可呈陽。
6.惡網狀組織病:本病也可見持續發熱、肝脾腫大、白細胞減少等,但病情進展快而凶險,出血與貧血顯著。同時骨髓中可見異常增大的網狀細胞,胞漿豐富,核染色質細而成網狀,多有核仁並有淋巴樣、單核樣及多核鉅細胞等異常類型的惡網細胞。
7.斑疹傷寒:也有發熱、皮疹、脾肝腫大。但本病發病急驟,體溫上升迅速。脈搏也增速,皮疹增多,脫落後有色素沉著。白細胞在標準範圍或稍增,中粒細胞常增多,嗜酸粒細胞減少或消失,外斐氏反應陽。套用特效抗生素(氯黴素、四環素等)後24-48小時體溫即可退至標準。
8.流行出血熱:發熱短程自退,熱滲(腫)並存。皮疹多呈出血,腎臟損害早而嚴重,白細胞增多,以中粒細胞為主,可見異型淋巴細胞與血小板減少。臨床呈五期經由。
三現代醫學治療:
1.一般護理:
發熱期患者必須臥床休息,退熱後可根據具體情況,由輕度活動到逐步恢復標準生活。隨時觀察體溫、脈搏和血壓變化,注意身體各部位的衛生,防止褥瘡與肺部感染。飲食應給高熱量、高營養、易消化的飲食。發熱期間,宜用流質或細軟無渣飲食,少量多餐。恢復期病人飲食亢進忌吃質堅渣多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誘發腸出血或腸穿孔的發生。
2.藥物治療:
△氯黴素:每日2-3次,每次0.5克,口服。當體溫降達標準後1-2日可減為半量,療程14-21日。間歇療法可減少復發率,初用量與上同,當體溫降達標準後再用3日,停藥5-7日,再用半量約1周,總療程同上。用藥期間應定期(1周)查白細胞計數。
△復方磺胺甲基異惡唑:每次2片,口服,療程為2周左右。對磺胺過敏、肝腎功能減退與孕婦患者慎用,後者服本品期間停止哺乳。
△氨苄青黴素:限用於白細胞顯著降低(3×109/L以下)或對以上兩藥治療無效的傷寒患者。由於本品在淋巴液內濃度很高,且以活形式自膽道排出,具有肝-腸迴圈作用,因此對膽囊感染、孕婦和帶菌者尤為適宜。分3-4次肌注或靜脈滴注,療程為2-3周。
△夫喃唑酮:復發率較低,對造血系統無明顯影響。每日600-800毫克,分4次口服,待體溫降至標準後,減半量服用5-7日即可停藥。但它退熱慢、對胃有刺激並可能導致末稍神經炎。
△甲砜黴素:為本病次選藥物,結構和氯黴素相似,在體外的抗菌效能較氯黴素略弱,對骨髓的毒不著,常用1.5-2克/日,分3-4次口服。療程與氯黴素相同。
四中醫辨證分型治療:
1.濕阻衛氣型:
症狀:惡寒發熱,頭痛身重,午後熱重,胸悶脘痞,面色黃滯,舌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芳香辛散、宣化表裡濕邪。
方藥:藿樸夏苓湯加減。藿香10克,半夏9克,赤茯苓12克,杏仁10克,生薏仁30克,蔻仁10克,豬苓12克,澤瀉10克,淡豆豉12克,厚樸12克。水煎服,1日1劑,早晚分2次口服。
2.濕重於熱型:
症狀:身熱起伏,午後熱增,頭重身重,困乏納呆,胸悶脘痞,腹脹便溏,渴不思飲,苔白膩或白膩兼黃,脈濡。
治法:宣氣化濕、佐以淡滲。
方藥:三仁湯加減。
杏仁12克,蔻仁12克,薏仁15克,半夏10克,厚樸12克,通草10克,滑石20克,竹葉10克。水煎服,1日1劑,早晚分2次口服。
3.濕熱並重型:
症狀:發熱漸高,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飲,心煩脘痞,噁心嘔吐,小便短赤,大便溏而不爽,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化濕清熱。
方藥:連樸飲加減。黃連10克,厚樸、菖蒲各12克,半夏10克,山梔10克,淡豆豉10克,蘆根20克。水煎服,1日1劑,早晚分2次口服。
4.熱重於濕型:
症狀:身熱壯盛,口渴引飲,面赤大汗,氣粗,脘痞身重,苔黃微膩,脈象洪大。
治法:清熱化濕。
方藥:白虎湯加減。知母12克,生石膏20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厚樸12克,甘草10克。水煎服,1日1劑,早晚分2次口服。
5.熱入營血型:
症狀:身熱夜甚,心煩,時有譫語或神昏不語,斑疹隱隱,便血,舌絳少苔。
治法:清營瀉熱,涼血散血。
方藥:清營湯加減。水牛角30克,生地黃20克,赤芍15克,黃連10克,山梔子10克,地榆15克,丹皮12克。水煎服,1日1劑,早晚分2次口服。
6.氣虛血脫型:
症狀:腹部不適,大便出血,量多,身熱驟降,顏面蒼白,汗出肢冷,脈象細數。
治法:補氣固脫止血。
方藥:先服獨參湯,後用黃土湯加減。灶心土30克,生地黃20克,白朮12克,制附子10克,阿膠12克,黃芩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1日1劑,早晚分2次口服。
7.氣陰兩傷,餘熱未清型:
症狀:面色蒼白,形體消瘦,神疲懶言,或低熱不退,脈細弱,舌質嫩紅,苔黃而干或光剝無苔。
治法:益氣生津,清解餘熱。
方藥:竹葉石膏湯加減。竹葉10克,生石膏、太子參各15克,麥冬12克,石斛12克,淮山藥20克,薏苡仁15克,白扁豆20克。水煎服,1日1劑,早晚分2次口服。
五對傷寒的預防:
△控制傳染源,及時發現和隔離病人及帶菌者。患者停用抗生素後1周,每週作尿便培養,連續兩次陰者,方可解除隔離。
△切斷傳播途徑,尤其要注意保護水源,注意飲食消毒,做好糞便、污水、垃圾的管理和處理。
△提高人群免疫力,在本病流行區可進行預防接種。國內常用傷寒、副傷寒甲、乙的三聯混合菌苗。成人每週1次,連續3次,分別以0.5毫升、1.0毫升、1.0毫升菌苗作皮下注射。為維持足夠的免疫水平,每年應加強注射1次,接種後2-3周,O凝集素效價即上升,維持數月,而H凝集素效價持續較久。預防接種可大大降低發病率。

© 2007-2009 ZIP369網路技藝學院 PHP程式網站實際運用與教學範例
本程式為網路教學PHP程式語系範例(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馬上改進或移除:topadmin@por.tw
注意:本系統為網路資料彙整,不具醫學專業考證(若要使用本資料,請先請教有醫師執照之中醫師)!
網站聲明:本網站對於查詢資結果內容,完全不付法律上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