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民間偏方 收藏本頁

民間偏方搜尋
搜尋偏方:

民間偏方大全(資料庫查詢系統)有7605種民間偏方,您在查詢框輸入【民間偏方名稱】即可馬上查詢!

注意:本系統為網路資料彙整,不具醫學專業考證(若要使用本資料,請先請教有醫師執照之中醫師)!
網站聲明:本網站對於查詢資結果內容,完全不付法律上任何責任!

偏方分類:內科 外科 腫瘤 皮膚 五官 婦科 男科 兒科 保健 藥酒 其他

民間偏方 / 其他 / 中醫常識 / 仲景通竅祛邪法探究上一個 檢視全部 下一個

仲景通竅祛邪法探究

竅,孔也,洞也。中醫所指的竅,泛指體內通達外界的門戶。邪氣襲人,多從竅入,《靈樞·口問》早有邪走空竅之說。如風寒之邪多從毛竅而入,溫邪病毒多從口鼻而入,馨飪之邪必從口入,淋病等病之邪毒常從前陰而入。邪從竅入,亦可從竅出,仲景常借諸竅而作為祛邪外出之途逕,稱通竅祛邪法。《溫疫論·標本》謂:「諸竅乃人生之互莆也,邪自竅而入,未有不由竅而出」。臨床實踐證明,無論邪從竅入或邪自內生,均可據情通竅逐之,如水飲、痰濁、瘀血均可以通竅法祛之體外。可見通竅祛邪法在治療學上的地位。
1.開竅達邪治病一絕
在生理情況下,鼻竅、汗孔、前後二陰等孔竅是機體新陳代謝的產物得以排出的重要途逕。在病理過程中,由於邪氣阻滯或臟腑功能失調,常致這些排濁通道閉塞不通或通而不暢。塞則邪聚為患,通則邪有外出之機。此時非開通邪路則邪不得出。如風寒襲人,因寒收引,致毛竅閉塞,衛陽鬱閉而無汗。汗竅不通,由此而入之寒邪無由排出,故須用麻桂等辛溫發散之品開通汗竅,達邪外出;裡實積滯腸道而便閉,用走而不守之大黃等開通後竅逐邪外出;瘀血內結致經脈不同而經閉,用抵擋湯開通邪路則瘀血自去;水濕停蓄,多致小便不利,後世有「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說,利水諸方多有通溺之功。《靈樞·刺節真邪》云:「為開通,闢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開通門戶,就是開闢邪路,施以汗吐下利諸法,使不通者通之,使通而不利者暢之,以利邪外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子和認為:「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自內而生,皆邪氣也,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數去之可也。」而欲邪之速去,唯通竅最佳。故張氏最善用汗吐下三法,使邪出竅而病自解。
2.就近通竅祛邪一要
邪之襲人,可停留於不同部位,或在表,或在裡,或在經絡,或在臟腑。治療時,當辨病之所在選取與之最為相近的邪路逐之外出。《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謂:「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又有「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論述,其實就是指治病當依據病所,就近祛邪。中醫就近通竅祛邪之法可謂多也,如風寒、風濕、水飲等邪氣在表者,均開發毛竅,使邪就近從汗而出;熱實、寒實、燥屎、瘀血等實邪之在腸者,均攻逐瀉下,使邪就近隨大便而出;宿食或風痰等邪在胸膈或胃脘者,則就近從口竅用吐祛邪;下焦濕熱則通前陰以滲利祛邪。有時病像在此而病位在彼,則須明辨之。如《金匱要略》「噦而腹滿」之症,其象雖表現在上,實系「病在下而氣溢於上」之故,病邪在下,前後二陰必有不利之部,故張仲景謂當「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前後竅通,濁氣下瀉則滿消而噦止。此實就近通竅祛邪之例。就近祛邪,藥物易達病所,病邪易被逐出,可謂取其捷徑,不走彎道。故吳鞠通《溫病條辨》謂:「凡逐邪者,隨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若忽視此一要則,常可能引邪深入,或致病邪瀰散,或徒傷正氣,諸多不良,不可不察。
3.多途開竅分道祛邪
邪氣襲人而致病,或一邪獨居,或數邪搏結,中醫常據證採用通利多竅,分道祛邪之法。此法能離散瓦解病邪,有利於病邪就近從多途或習慣通道排出。如水飲內聚致一身面目悉腫,此水濕之邪既不得外洩而為汗,亦不得下行而為溺,治用越婢加術湯。以越婢湯發汗行水,令在表之水濕從汗竅而出,加術則使在裡在下之水濕順流從尿道而出,此分一邪從上下兩途而出之法。若數邪搏結而致病,更宜分化瓦解之,使之分途而出。如水飲與糟粕搏結於腸,致「腹滿,口舌乾燥」等症,治用己椒藶黃丸。方中防己、椒目辛宣苦洩,導水從前陰而出,葶藶、大黃攻堅決壅,逐水飲、糟粕從後陰而出;若熱結甚而「渴者」,則加芒硝以加重通後陰之力,使水邪、燥結前後分消而出。其他如大黃甘遂湯以大黃攻蓄血於後陰,甘遂逐蓄血於前竅使互結於產婦血室之水、血邪氣得以分流排出;大陷胸湯、丸以硝黃配甘遂、葶藶,令因於水熱互結之結胸證邪出於前後二陰;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治虛實錯雜之支飲重證,以防己、桂枝行水飲、散結氣走皮膚毛竅,茯苓、芒硝化堅結通利前後陰竅,則水邪結實未有不去者。又如濕熱搏結,傷及血分,泛溢肌膚所致之黃疸,張仲景投茵陳蒿湯、梔子大黃湯或大黃硝石湯,分別以茵陳、梔子配大黃,梔子、豆豉配大黃、枳實,梔子、黃柏配硝黃,諸方功用雖有異,但逐濕熱之邪從二便而出之旨則一。分流祛邪,猶於禹之治水,挫河開渠,分流洩壅,有利於使病邪從多途逕排出體外。
4.因勢開竅 促邪外消
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有時機體本身有抗邪外出之勢,中醫常針對機體反映出的有利於機體祛邪愈病的生理或病理反應,而採用「助其一臂之力」的方法,順其勢以通竅利導之。
欲吐則開其上竅催吐。嘔吐一證,以常法而論,當降逆止嘔。但若病人不但「食入即吐」而且「心中溫溫欲吐」(《傷寒論》324條),欲吐者,是病邪在上,正氣有祛邪上出之勢,仲景主張順其病勢,開上竅以催吐,使胸中實邪從吐而出。又如癰膿致吐,是機體生理祛邪反應,故雖屬吐家,亦吐而出之,不可見吐止吐,令膿從吐出,吐則膿盡,膿去吐止。他如瘧疾趨表,或宿食在上,或酒疸心中熱而又泛惡欲吐的,亦為正氣祛邪外出之象,當利用機體抗邪外出之勢,助吐使邪從吐出。
欲利者開下竅洩邪。如留飲病見「欲之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之證,究其病機,「此為留飲欲去故也」,而去者雖去,續者自續,故雖利而心下堅滿如故,仲景據其有欲去之勢,用通達水道之甘遂半夏湯乘其勢而利導之。此外,大便下血因於瘀血者(《傷寒論》239條),仲景據其瘀血有下趨之勢,不見血止血,反以活血攻下之抵當湯治之;新產之婦,惡露內阻而見腹痛下血,用枳實芍葯散而不愈者,用下瘀血湯治療,令「新(瘀)血下如豚肝」,經水不利之症亦可以此法攻之,乃據其病證而「通幽開積之治也」。
宿食、燥屎停積下焦,且有下利趨勢者,方治亦助其從下竅排出。如下利見脈或「三部皆平」,或「遲而滑」,或滑,見證或心腹堅硬而滿,或譫語,究其病機,下利為標,實熱、宿食、濕熱為本,而內聚之實邪有下趨之勢,仲景以通因通用之法治之,實因勢開竅導邪之法也。
5.借竅立法 假道逐邪
假道逐邪乃通竅祛邪之變法。指病邪在此,卻借用彼處之竅逐邪外出。常用有以下幾種情況:
因近借竅 根據病邪所在部位,當別無邪道或他道不便逐邪時,可就近借導逐之。如桔梗湯或桔梗白散治肺癰,服後均「吐膿血」,是將肺中熱毒、膿血借口竅排出之法。因消化道或呼吸道均通過咽部,用桔梗、巴豆等宣肺逐邪之品使肺中膿毒上升,當經由氣管並刺激咽部時,則引起嘔吐,從而達肺中病邪借口竅排出的目的。若果令膿血從鼻中排出,不僅加重病人痛苦,且易增加病人的恐懼心理,故《千金》葦莖湯之治肺癰膿成,全方以活血排膿為用,其中並無一味催吐藥物,但仲景有意識加重藥量,(再服)以引起嘔吐,使肺中膿毒借口竅排出。
而臨床最常見者,莫過於前後二陰互借。如濕阻氣滯,蘊郁腸道所致之下利氣,仲景主張「當利其小便」。利尿可分離腸中濕邪,濕去氣利則瀉利可止,此喻嘉言所謂「急開之河」之法。後世水走腸間而洩瀉不止,常用利小便法分消治之,實源於此。正如《溫病條辨》所說:「通前陰所以守後陰也。太陽不開則陽明不合,開太陽正所以守陽明也」。至於肛腸病變而致小便滯澀,通利大便可使癃閉緩解;小便不利而尿毒內積者,常通過腸道給藥而行「透析」,無不屬就近借道逐邪之法。
順勢借竅 根據病證所反映的機體抗邪之勢,借用適當的竅道亦可逐邪外出。如感受疫毒所致的陰陽毒,是一種急傳染斑疹類疾病,仲景用清熱散瘀之升麻鱉甲湯治療,但恐邪無出路,便據其邪毒在肌膚,且出斑本身即有透毒之勢,順其勢而透其邪,以「再服,取汗」的方法,令邪毒借汗竅排出體外。亦可逆勢借道,如「食已即吐」之證,乃「諸逆衝上,皆屬於火」之理。胃熱上行,病勢向上,似當以吐治之,但「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王肯堂語)。仲景用大黃甘草湯治療,意在借通利後竅以引胃熱外出。下竅一通,熱勢被折,其吐自止。此正所謂「欲引南熏,先開北鋪」之意。李東垣受示於此而創通幽湯,實逆勢借道逐邪之例也。
表裡借竅 根據臟腑之間的表裡關係,將髒邪逐之由所合之腑排出,亦為常用之法。如水漬於肺而致的「咳家」或「支飲家」,因肺合大腸,肺中之邪常可通利大腸而治,故用十棗湯攻下逐水,「平旦溫服之」,須「得快下」病邪方去,此上病下取,借道逐邪。正如王孟英《溫熱經緯》所說:「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去之路」。唐容川《金匱要略淺注補正》亦云:「《內經》曰五臟各有所合——病在髒者,當隨其所合之腑而攻治耳」。心合小腸,心火旺盛之侯,常假通利小便之法,使火熱隨溺而出;腎合膀胱,下焦濕熱,用通利膀胱之藥,則濕熱可除。
總之,通竅祛邪法,是利用藥物等手段開通機體與外界的通道,以逐邪從竅而出的方法。該法合乎生理,順乎病勢,易中病所,祛邪有道,是臨床切實可行的常用之法。進一步研究該法,將對用仲景學說指導臨床,提高療效大有裨益。

© 2007-2009 ZIP369網路技藝學院 PHP程式網站實際運用與教學範例
本程式為網路教學PHP程式語系範例(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馬上改進或移除:topadmin@por.tw
注意:本系統為網路資料彙整,不具醫學專業考證(若要使用本資料,請先請教有醫師執照之中醫師)!
網站聲明:本網站對於查詢資結果內容,完全不付法律上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