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民間偏方 收藏本頁

民間偏方搜尋
搜尋偏方:

民間偏方大全(資料庫查詢系統)有7605種民間偏方,您在查詢框輸入【民間偏方名稱】即可馬上查詢!

注意:本系統為網路資料彙整,不具醫學專業考證(若要使用本資料,請先請教有醫師執照之中醫師)!
網站聲明:本網站對於查詢資結果內容,完全不付法律上任何責任!

偏方分類:內科 外科 腫瘤 皮膚 五官 婦科 男科 兒科 保健 藥酒 其他

民間偏方 / 其他 / 中醫常識 / 通利療法在溫熱病中的套用上一個 檢視全部 下一個

通利療法在溫熱病中的套用

溫熱病是多種熱病的總稱,內含許多急傳統熱病,也內含了具有衛、氣、營、血見症,而又不屬於急傳染病的感染疾病,如敗血症等。張仲景對傳染熱病,提出汗、清、吐、下4種排泄毒素的療法;劉河間對熱病初起主張採用辛涼法以表裡雙解;張子和認為下藥用之得當,可以起到補藥的作用;明代吳又可指出:「瘟疫以祛邪為急,逐邪不拘結糞。」戴北山說:「時疫不論表邪罷與不罷,但見裡證即下。」所謂「溫病下不嫌早」之說,即由此而來,這對後世醫家治療溫病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通利療法在溫熱病中的作用和套用原則
溫熱病套用通利療法,主要目的是逐邪熱,下燥屎、除積滯還在其次。吳又可說:「應下之證,見下無結糞,以為下之早,或以為不應下而誤投下藥,殊不知承氣本為逐邪,而非為結糞設也。如必俟其糞結,血液為熱所搏,變證迭起,是猶養虎遺患,醫之過也。況多有結糞失下,但蒸作極臭如敗醬,或如藕泥,臨死不結者,但得穢惡一去,邪毒從此而消,證脈從此而退,豈徒孜孜糞結而後行哉?!要知因邪熱致燥結,非燥結而致邪熱也……。總之,邪為本,熱為標,結糞為標中之標。能早去其邪,何患燥結乎?」對溫熱病用通利療法的重要和必要說得如此曉暢!但也不能妄用、濫用,不僅要下得其時,還要下得其法,根據緩急、虛實斟酌適度,才能發揮其特有的作用。
溫邪在氣分不從外解,必致裡結陽明,邪熱蘊結,最易化燥傷陰,所以及早套用通利法,最為合拍。通下豈止奪實,更重在存陰保津。柳寶治說:「胃為五臟六腑之海,位齊中土,最善容納,邪熱入胃,則不復它傳,故溫熱病熱結胃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充分說明通利療法在溫熱病治療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通利療法可迅速排泄邪熱毒素,這是清熱祛邪的一個重要途徑。無論邪之在氣在營,或表裡之間,只要體氣壯實,或無脾虛溏洩之象,或有可下之症,或熱極生風,躁狂痙厥者,均可通下逐穢,洩熱解毒,選用承氣、升降散之類,或於辨證論治方中加用芒硝、大黃,這就不是揚湯止沸,而是釜底抽薪。既能洩無形之邪熱,又能除有形之穢滯,一舉兩得,誠治本之道。但純屬衛分表證,惡寒較著而熱勢不甚者,或年老體弱、孕婦或婦女經期,則宜慎用。
二、套用舉例
1.乙腦
乙腦起病急驟,傳變迅速,衛分症狀,殊難覺察,就診時多見氣營相兼,或氣血兩燔之候。只要沒有明顯的表證,而溫邪已漸入裡,出現高熱神昏,躁狂風動,或有腹滿便結者,均宜採用通利法「急下存陰」,使邪有出路,這是直接關係到預後好壞的關鍵。使用通利法的目的在於驅逐熱邪,儲存陰液,故並非必用於便秘者,但有熱極似火或熱盛動風證候即可套用,下後往往體溫漸退,抽搐減輕,神志轉清,後遺症亦少。這種防微杜漸、先發制病的治法,可以縮短療程,防止腦水腫、腦疝的形成。例如腦水腫形成前,早期可見到球結膜輕度水腫,舌脹大,立即服用降利湯,可防止其出現。姜春華教授提出「裁斷、扭轉」的論點,名醫嚴蒼山氏提出治溫三護法(護腦、護津、護腸),主張「在衛兼清氣,在氣須顧涼血,以杜傳變為上工」,證之臨床實踐,大部分溫病是可以杜絕其傳變,終止發展而轉向痊癒的。
陳某,男,8歲。患乙腦入院已旬日,高熱昏迷,項強驚厥,譫妄搐搦,近4日來加劇,腑垢一週末行,腹硬滿,蒸蒸但頭汗出,苔微黃而厚膩,脈沉實而數。暑邪挾濕與食滯互結,蘊蒸陽明胃腑,熏灼心包而神昏竅閉。亟當通洩邪熱積滯,佐以化濕辟穢,平肝熄風,以冀腑通滯洩,熱挫竅開。處方:生大黃9g(後下),芒硝6g(另沖),炙全蠍1.5g(研吞),鉤籐(後下)、青蒿各15g,葛根、殭蠶、佩蘭、石菖蒲各9g,甘草3g。2劑,1日分4次服完。翌晨腑通,排臭穢焦黃宿垢4次,神志漸清,諸症悉減。原方減芒硝、大黃續進,以靖余氛。3日後病情穩定,自動出院。病人原已服大劑白虎湯及注射抗驚厥、解熱等藥,病情日劇,嗣後予以通利為主之劑,通利排毒,使邪有出路。此例神昏系陽明熱盛所致,蓋胃絡通心故也。病在氣而不在營,應予鑒別。
在乙腦極期,往往出現痰濁阻塞氣機,蒙蔽心竅,高熱稽纏,神昏驚厥,痰鳴如嘶,舌苔厚膩,便秘或便通而不洩瀉者,均可使用奪痰定驚散:炙全蠍30只,巴豆霜0.45g,牛黃0.6g,硼砂1.5g,雄黃2g,膽星6g,川貝、天竺黃各3g,麝香0.3g(後下)。共研極細末,瓶裝密儲備用。藥後往往一瀉而解,痰消神清,熱亦下挫。
2.正、副傷寒
正、副傷寒隸於濕溫範疇。由於吳鞠通有「濕溫……下之則洞洩」之說,後世有人認為用通利劑有促使腸出血之弊,因此能否運用通利長期以來爭鳴不休。通過複習文獻和臨床實踐,我完全同意「正、副傷寒不僅能下,而且應以下法為主」的見解。正、副傷寒主要是感受溫邪而起,多挾食、挾濕,所以應及時疏通積滯、清洩解毒,使溫邪不內傳陽明,蘊蒸化火,下逼腸絡,防止或減少腸出血,縮短療程。因此,通利法是直達邪熱巢穴、追逐邪熱外洩的積極療法,而且要「急早涼下」,不要等待舌苔轉黃,才敢議下。當然,正、副傷寒要「輕法頻下」,不可過於猛峻,湯劑用大黃一般在6~15g之間,芒硝在6~12g之間,用涼膈散在30~45g之間。一般連用3天,以後視體質強弱、邪熱盛衰,連日或間日套用。我用聶氏以楊栗山《寒溫條辨》之「升降散」(生大黃、殭蠶、蟬衣、薑黃)為主而制訂的「表裡和解丹」和「葛苦三黃丹」治療正、副傷寒和流感等溫熱病,收效較著,療程多在3~10天之間,劑量小,服用方便,無任何副作用。
表裡和解丹:適用於正、副傷寒及流感等溫熱病初起而見有表裡證者,或病起已三五日,尚有表證存在者。可疏表洩熱,清腸解毒,表裡雙解,縮短療程。服後常一瀉而脈靜身涼,或顯見頓挫,續服2~4次可痤。除正氣虧虛或脾虛便溏,或發熱極輕,惡寒較甚者外,成人、小兒均可服之。藥物組成:生大黃135g,炙殭蠶45g,蟬衣、甘草各30g,皂角、廣薑黃、烏梅炭各15g,滑石180g。上藥研極細末,以鮮藿香汁、鮮薄荷汁各30g,鮮蘿蔔汁240g,泛丸如綠豆大。成人每服4~6g,婦女或體弱者酌減;小兒10歲左右服2.0~2.3g,6~8歲者服1.2~1.5g,2~5歲服0.5~0.75g。每日1次,大便未瀉者可續服1次,連服1~3日,熱退即勿再服。
葛苦三黃丹:濕溫等溫熱病,服上方3日,熱勢未挫者,可續服本丸,這是通利洩邪與清熱解毒、燥濕化濁並用之劑,一般連服5~10日多能奏效。藥物組成:飛滑石600g,生大黃90g,蟬衣15g,研為細末;另用苦參150g,葛根、黃芩各90g,天花粉、茵陳、青蒿各60g,黃連、甘草、白蔻仁各30g,蟬衣、薑黃、川郁金、蒼朮各15g,煎取濃藥湯;再以鮮荷葉、鮮藿香各150g,鮮蘇葉180g,鮮茅根240g,生蘿蔔子60g,研磨後用以上藥湯絞汁2次,並加鮮蘿蔔90g,製成藥湯汁。將藥湯汁拌入上3味藥末泛丸,濕重6g(無鮮藥時用干藥半量,研細,用放涼後的藥湯泡透搾汁,搾後須加涼開水再搾一次,以免藥湯損失)。每服2粒,每日1次,體弱或兒童酌減,雖有溏洩,盡可服之。服後一般每日微瀉1~2次,熱勢漸減而愈。
3.肺炎
肺炎之運用下法,主要是在辨證論治的方藥裡加用大黃,古人有「病在髒,治其腑」之說,腸腑疏通,上焦壅遏之邪熱、痰濁自有出路。大黃具有清熱化濕及瀉血分實熱功用,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大黃可緩下、健脾、利膽,還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流感病毒亦有抑製作用,故以大黃治療麻疹肺炎是值得重視和研究的,對病毒肺炎亦有一定的療效,這充分證明了通利療法的卓越效能。通過實踐,個人也有同樣的體會:大黃的清熱瀉火、解毒抗菌作用,殊為顯著,只要用之得當,沒有任何副作用。
4.菌痢
痢疾初起,因宿有積滯,裡熱較甚,前人早有「痢無止法」、「痢疾當頭瀉」之說,通利療法對痢疾初起最為適用。個人常用以生、熟大黃為主藥的「痢瀉散」治療痢疾及洩瀉,服用方便,價格低廉,奏效顯著,可以推廣套用。
痢瀉散:生、熟大黃(炒)各30g,蒼朮(米泔水浸)90g,杏仁(去皮尖與油)、羌活(炒)各60g,川烏(去皮,麵包煨透)、甘草(炒)45g。上藥共研極細末,瓶貯備用。赤白痢疾每服3~4g,赤痢宜用燈心草1尺煎湯調服,白痢宜用生薑3片煎湯調服,赤白兼見者用燈心草、生薑煎湯調服。洩瀉每服2g,以米湯調服。兒童劑量減半,4歲以下者用1/4量,幼兒再減,每日2次。本方有瀉熱通滯、健脾燥濕、溫裡散寒、止痛安中之功,對菌痢及急、慢洩瀉,均有顯效,主要用於實熱型瀉痢,但虛寒型體質不太虛弱者,亦可套用。惟疫毒痢必須配合清腸解毒之品,或中西醫結合始妥,久痢下稀淡血水者忌用。
以上略舉四種溫熱病套用通利療法的療效,說明通利療法在溫熱病治療中的重要作用。當然,通利療法也不是萬能療法,我們還要掌握辨證論治的原則,適時恰當地使用。

© 2007-2009 ZIP369網路技藝學院 PHP程式網站實際運用與教學範例
本程式為網路教學PHP程式語系範例(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馬上改進或移除:topadmin@por.tw
注意:本系統為網路資料彙整,不具醫學專業考證(若要使用本資料,請先請教有醫師執照之中醫師)!
網站聲明:本網站對於查詢資結果內容,完全不付法律上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