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民間偏方 收藏本頁

民間偏方搜尋
搜尋偏方:

民間偏方大全(資料庫查詢系統)有7605種民間偏方,您在查詢框輸入【民間偏方名稱】即可馬上查詢!

注意:本系統為網路資料彙整,不具醫學專業考證(若要使用本資料,請先請教有醫師執照之中醫師)!
網站聲明:本網站對於查詢資結果內容,完全不付法律上任何責任!

偏方分類:內科 外科 腫瘤 皮膚 五官 婦科 男科 兒科 保健 藥酒 其他

民間偏方 / 其他 / 中醫養生 / 《黃帝內經》中養生思想淺析上一個 檢視全部 下一個

《黃帝內經》中養生思想淺析

人類的養生活動起源很早,但形成較為系統的理論則始於《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內經》中的養生理論和方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今日,人們還仍然廣泛地借鑒和發揚著其中的許多精華。
筆者就《內經》中養生的原理、原則和方法,淺談一些體會如下:
1.腎氣自然盛衰規律是中醫養生的理論基礎
《內經》云:「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天癸至,……三七,腎氣平均,……四七,身體盛壯,……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先天之精由父母遺傳而來,藏於腎,精化為氣,是為先天精氣,即腎氣。先天之精生天癸,人之腎氣發育充盛,則天癸成熟,男女均具有生殖能力;腎氣發育至極,便由盛轉衰,生殖能力也逐漸減弱,及至腎氣衰至一定限度,天癸便趨衰竭,於是男女都喪失生殖能力,從形體上來看,人體就展現從盛壯到衰老的徵象。如《靈樞·經脈》:「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腎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是指先天之精發育為人體臟腑經絡組織器官;《靈樞。刺節真邪論》:「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者也。「是指作為人體精氣之本源受後天培育充養形體。這為後世關於腎主生殖,腎主生長衰老,並稱腎為先天之本的理論奠定了基礎,也為中醫學從腎氣衰竭探討衰老原理,從生殖功能狀況判斷衰老進度以及節欲保精防衰老的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2.「天人相應」是中醫養生的精髓
「天人相應」為《內經》基本學術思想,而「生氣通天」是《內經》中「天人相應」觀的組成部分。生命之氣通於天,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人體臟腑、經絡及精氣神的活動相互協調,也是一個整體,從而構成有序的生命活動及其過程。因此,凡自然環境的異常和人類自身的身心活動均可影響其生理活動而致病。如《靈樞·歲露論》云:「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素問·金匭真言論》云:「五臟應四時,各有所受。」《內經》云:「肝旺於春,心旺於長夏,脾旺於夏,肺旺於秋,。腎旺於冬」;又云:「春氣在經脈,夏氣在經絡,長夏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疾病耗傷人體的臟腑、經絡及精氣神,就會導致病理衰老,故《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云:「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所以,必須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的變化,才能夠減少疾病,從而達到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素問·寶命全形論》:「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的論述,就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高度概括。中醫養生理論就是建立在這種人與自然相應的思想基礎之上。
3.中醫養生的基本方法
法於陰陽 人體生命的根本在於陰陽二氣的協調,而且人體陰陽之氣與自然界陰陽是相互通應的,也要達到協調統一。所以養生應順應天地陰陽的變化,一天之內隨晝夜陰陽消長進退,人的新陳代謝也發生相應的改變。如《內經》云:「以一日分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人為秋,夜半為冬。」又云:「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說明人體陽,白天多趨向於表,夜晚多趨向於裡。因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法;「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昭示養生要旨,內則精神專一,外則順應自然,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如此「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
若違背了這一規律,內有臟腑陰陽氣血失調,九竅功能障礙;外有肌肉壅阻而不滑利,衛氣不固而腠理疏鬆,則邪氣為害,正氣削弱,疾病叢生而短折壽命。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解釋:「夫百病者,多以旦惠、晝夜、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惠;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髒,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和於術數,就是正確掌握各種養生方法和技術。養生術種類繁多,門派各異,方法獨特。有以自我修煉為主,如氣功、導引、自我按摩、各種拳術等。有借助外力外物的,如保健針灸、食餌藥補等。不論採用哪種方法,都必須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各種養生術均有各自的宗旨、特點和針對,要根據這些養生術的原理、特點和要求,結合本人情況,因人、因時、因地選取為宜。二是各種養生術都有特定的方法、要求,掌握其技巧和要領至關重要,一般需要有指導,否則極易出偏,甚至走火入魔;食飲有節,講究和五味忌偏嗜,適寒溫、節饑飽;起居有常,生活、工作有規律;不妄作勞,是指身、心、房事勞作均應適度,這樣才能使形體與神明協調共存,故而健康應是形體無病痛之擾,情思無偏造之苦,身心和諧的生理狀態。生長壯老是生命的必然過程,衰老不可避免,自有天年之限,但可以通過養生活動保持身心和諧、軀體與機能和諧,這便是生理衰老,古稱「壽爾康」。屆時雖然形神皆不及少壯,但仍可以維持相應水平,生活自理,精神不敗。欲達此目的,關鍵在於預防早衰。而環境不良、妄行不節而擾動臟腑、耗傷精氣,致使淫邪內生、外邪侵襲,真邪相攻,精氣衰敗,形神相失,則衰老早至,即病理衰老,也是現代提出的亞健康狀態概念的理論基礎。恬忮虛無,精神內守《素問·上古天真論》云:「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恬淡虛無主要是調和情緒,保持心態的安閒清靜,排除雜念,防止情緒的劇烈波動,干擾氣機的標準運動,維護體內氣化活動的良好環境。《內經》在各種養生方法中,特別強調精神調養。精神活動是由五臟所產生的,又能反作用於五臟,影響生理活動,故《靈樞·本髒》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因而《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內經》以心為精神之主宰,調心以使「主明」,說明調養精神在養生中的重要地位,為後世醫家所遵循。及時避邪毒雖然影響人體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但是疾病的侵害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那麼,減少疾病,保持人體的健康狀態是養生的一個重要環節。綜觀中醫學病因學說,大致可以概括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個方面。避免這些致病因素的侵害,人體就能保持健康狀態,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索問·上古天真論》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即外因,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之六氣在標準情況下是萬物生長的基礎條件。而六氣的異常變化,則成為導致人體疾病的六淫,成為致病因素。此外,尚有「疫癘之氣」等各種外界致病因素的困擾。所以,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襲,是中醫養生學的一個重要原則。七情所傷,情志致病是中醫病因學說的內因。人之七情,在標準情況下是人體對外界事物和現象所做出的反映。不論是古代文獻記載還是臨床所見,因情志失調而導致疾病的案例是很多的。所以對於養生而言,調節情志,重視精神的調養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環節。中醫病因學說的不內外因是指飲食、勞逸、外傷等各種致病因素。人體標準的生命活動,總是以「適度」為原則的。生命活動中任何環節的過度或不及,都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飲食上的饑飽失常、飲食不潔、飲食偏嗜,勞逸中的過勞、過逸,都是引發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飲食上應當遵循「謹和無味」的法則,在勞逸方面要做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同時避免各種外傷的侵害,以此而達到「謹道如法,長有天命」的目的。
《內經》中養生理論和方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渴望健康長壽已經成為人們追求的目的,而中醫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有助於人們追求健康長壽目的的實現。同時也為現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亞健康狀態的防治也提出了有效的理論和方法。

© 2007-2009 ZIP369網路技藝學院 PHP程式網站實際運用與教學範例
本程式為網路教學PHP程式語系範例(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馬上改進或移除:topadmin@por.tw
注意:本系統為網路資料彙整,不具醫學專業考證(若要使用本資料,請先請教有醫師執照之中醫師)!
網站聲明:本網站對於查詢資結果內容,完全不付法律上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