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大數定律 吃苦才是正道 – 創業邦
創業不要總是想著搞高精尖的創新,一門心思去追求小概率事件(比如成為喬布斯),而是要符合大數定律。
不詳生,先知死
創業之初,我本想與西班牙某瓷磚技術提供商合資,但沒錢、沒管理大廠的經驗,於是進入門檻極低的房地產咨詢服務,既不需要辦廠,一開始又不需帶隊伍,自己努力就可以了,而且市場好理解,不缺客戶。如果有一個好想法但不知道客戶在哪裡,這就走進了窄胡同,成不完成只有天知道。因此,創業一定要市場需求在前。有好產品去找市場,這是小概率事件;知道市場找產品卻是大概率。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當一個產品被需求,一定能變成一類產品,也就一定能規模化。企業家不必總想著去研發新產品。
如果說大數定律是大道,而小概率事件就是獨木橋。大道上的創業又該如何走才能完成呢?首先,不詳生,先知死,否則活下來就是小概率事件。眾所周知,企業的生命週期並不長,企業能活過10年的概率是4%,能活過20年的估計1%都不到。一個企業從零開始,創造產品和客戶,這個階段管理的基本特徵是把自己管理好,否則就死了;倖存者則找到客戶,逐漸有了基本團隊,有比較被客戶接納的產品,此時的動盪是分金銀、論榮辱、排座次,能從此動盪中走出來的企業進入能人舞台階段,有點幾個能人合夥經營的意思,大家互相商量,分田分地;隨著客戶越來越多,將陷入分權危機。能幸運度過這些階段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基本建立起來了,分部門、分事業部之後又進入協調性危機。中國企業20年基本上在協調危機這裡出事。
我在百森商學院學習時,教授花一個下午的時間指引大家如何給自己的企業寫“訃告”——死於何因、活了多長時間、“生前”干了哪些事、有什麼貢獻、什麼人在懷念它。這可以說明我們明晰創業的終極目的:為什麼要這麼辛苦?用什麼模式跟團隊相處?
吃苦才是正道
小企業如何打敗大企業?大多數人認為,一個小企業通過技術發明和創造等種種創新才可能把大企業“幹掉”,因為大企業研發投入的效率極低,比如柯達把數位相機搞出來了就是不投產,因為怕影響既得利益。
然而事實上,小企業的創新能力事實上並不強,只有在某一點上比大企業強,研發投入、團隊、可實驗的資源都差得太遠了。那麼小企業是在哪裡創新呢?最低端產品上。比如說華強北,它在最低端手機上開始創新,然後不斷地延伸,只要有市場就不斷地承包或是分包。再以鋼鐵業為例,一開始所有的鋼鐵廠是美國第一,然後變成日本第一。為什麼?日本企業從最低端介入,利潤很低,但是管理精細化,沒有大禮堂,沒有私人飛機,也沒有豪華別墅,老闆和老婆一塊在那裡煉鋼……這就是大企業失敗的開始,螺紋鋼不掙錢,外包給日本;然後是角鋼……日本的鋼鐵就這樣成為了第一。並非日本企業先有一個新技術,而是因為精細。這也是一個大數定律:吃苦。不斷外包大企業不願意做的活,然後就成為大企業了。
吃苦是大數定律,很多人不信,我一開始也不信,總覺得這不是正道,正道得是一個新技術、引進高精尖的人才吧?到了百森商學院,百森說你要走正道。大公司怎麼死的?就是因為外包死的。目前世界上最頂級的公司絕對覆蓋低端。豐田,最低端的車也生產,不外包;三星,電視機也自產,也不外包。原因就是創新最可能發生在最低端和最高端的兩頭,而低端最易發生革命性的創新,比如平爐變轉爐。當你放棄了低端,意味著你放棄了革命性的創新。
回過頭看我們公司近20年的發展,行業古老,進入和離開的門檻都很低,但我們逐漸提高服務質量和組織能力,活下來了。我有什麼創新的獨門秘技嗎?沒有,全是靠吃苦,走了一條非常繁瑣的路。大數定律是在極端不確定性環境下,唯一合乎邏輯的選取和行為模式。人們常常認為企業家是敢於冒險、能預見未來、富有創造性的群體,但真相不是這個,至少我不是。企業家更傾向於低風險,不信任旨在預測未來的研究,創新也往往並非原創,更偏愛真實的內容而非假設,相信明智的行動勝過分析,利用掌握的一切資源小心謹慎地前進,控制每一步風險。確保腳踏實地,利用發現進行創造,多準備一些朋友和資源以備不時之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