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的創業路 – 創業政策
在一個電子商務兇猛、網際網路第三次浪潮來襲的年代,拿到眾多資本大鱷的“傻錢”並非什麼值得炫耀的事兒。但是,像京東商城那樣,一輪融資金額可以達到15億美金(今年4月1日正式公佈,其中11億美元已到賬),一舉創下中國網際網路史上迄今為止單筆金額最大的融資記錄,就不得不令人側目了。
創造這一“奇跡”的,乃京東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 劉強東,37歲。這個激進、冒險的傢伙,創立真正意義上的京東商城,不過才8年。但是,8年過後,京東商城的銷售額,已佔據中國自主式B2C電子商務銷售額的1/3——2010年,京東的銷售額為102億元。 你有沒有從他身上看到當年“黃光裕的影子”?沒錯。他和他的京東商城,如今正被國美、蘇寧視為主要對手之一。可以這麼說,劉是把當年國美電器狂飆突進的做法換了個戰場,但效果是差不多的,比如:低價——還有什麼比這更吸引消費者的眼球呢? 不過,與充當家電“價格屠夫”的黃光裕不可同日而語,劉強東並非霸氣外露之人,他甚至憨厚到略微有些木訥。他的談吐功夫也只能說一般,遠不能跟馬雲那樣的天生演講家相媲美,再精彩的橋段,到了他嘴裡,也成了非重疊直敘的“流水賬”。 但這些,並未掩蓋住他截至目前的“輝煌”。如果說他是個“電商猛人”,那麼,他也可能是那種“大智若愚”、缺乏個性的猛人。誰說猛人一定又要個性十足呢? 劉強東如今津津樂道於他的2012年下半年盈利計劃,以及2013年上半年的赴美上市計劃——談論那些或許還早。我們不妨先看看他的前傳。 雖然體現模式有些極端,但本質上,劉強東的經營和管理智慧,其實樸素而經典。 “有心人” 不能不說,當年“混跡”於中關村的那段經歷,讓“敏而好學”的劉強東耳濡目染了很多東西。最關鍵的是,他能觀察、能思考、能打破一般、敢賭。而他從中領悟到的那些思路及技巧,日後也成為京東商城異軍突起的支撐力之一。 有“中國矽谷”之稱的北京中關村,實在跟這個雅號相距甚遠。宰客頻繁、水貨氾濫、誠信缺失……但在早期卻是當之無愧的“流金之地”,讓這裡一度成為“冒險者的天堂”。當然,這裡更是草根商業智慧的匯聚地。劉強東在這裡汲取到的,恰恰是商學院課堂上無法學到的樸素經營智慧。 1998年3月,從一家外企辭職的劉強東,開始連續兩個月天天光顧中關村——他懷揣著12000塊錢準備創業(據說還瞞著女友和家人)。當然,他並不打算買東西,他只是留心觀察,偶爾也會認真問上幾句。 這個“有心人”,終於發現了“中關村的秘密”。“秘密其實很簡單。通過這一兩個月觀察、詢問,我看到他們大部分都是在‘炒貨’。你看他們好像什麼東西都賣、什麼都有,但80%的貨,並不是現貨。” 為什麼他如此斷言呢?很簡單。一般顧客去詢問有沒有譬如電腦、滑鼠之類,店主一定說有,然後,派一個小伙子去拿貨。大家自然而然地以為小伙子去庫房了,一開始劉強東也這麼以為。但後來他發現:不是!那個小伙子十有八九去其它櫃檯找貨去了,按照他們的行話,這叫“臨時炒貨”。 就算炒貨,又能怎樣呢?不能怎樣,只不過一般顧客要等10分鐘以上。劉強東發現的商機,正跟這個“10 當然有。劉強東去批發市場買了幾十款產品來,然後去櫃檯發貨。“我當時是炒了20個不同型號的燒錄機,價格跟別人去批發一樣。每個燒錄機在海龍都找了24個櫃檯,每個櫃檯放上一個。給櫃檯放貨,櫃檯很高興,因為很多櫃檯拿不到現貨,更何況不要任何條件。然後我就派個小伙子在海龍,保證任何一個櫃檯要燒錄機,都是兩分鐘之內送到。”單單這個“兩分鐘送到”,就讓很多櫃檯心動了,但精明的劉強東,還是給雙方都設定了條件。他在給櫃檯留名片時,就說清楚:你賣我的燒錄機,價格可能比別人貴一塊錢,但如果我2分鐘送不到,我賠你10塊錢。店主一般想都不想就會答應下來。 就憑這個“靈機一動”的商機,那年的6月18日,劉強東的“京東多媒體”公司,正式在中關村開業了。 他有沒有給店主賠過10塊錢?據說賠過,還不算少。但是,他做的可不是虧本買賣。越來越多的店舖開始跟他合作,他的議價能力也越來越強。這時候,他已經不甘心再跟別人一樣的價格去批發商那裡拿貨了。“80%都是我賣掉的,你不跟我合作沒有意義。”他說的沒錯,其實,短短兩年內,京東就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光磁產品代理商。 到了年底,一算賬,他居然淨賺30多萬——那在當年可不是一筆小數字。 這還沒完。到2001年,他居然能輕鬆賺到1000多萬(銷售額6000多萬)。一般人到了這份上,可能會比較知足了,但劉強東不。他又開始去國美電器轉悠了。 “2001年嘗試做零售、開連鎖店,我們去大量的學習。”劉強東說,自己當時去轉國美、轉蘇寧、轉沃爾瑪,“看他們怎麼設計燈光,看大量的資料,書都是看關於日本零售方面的書。” 為什麼會做這個決定呢?他發現,儘管賣光磁產品讓自己大賺,但利潤卻越來越薄。這個“有心人”不由得擔憂:如此下去,好日子不會持續太久。這一點,從當年UT斯達康的例證中,也可反證。依靠小靈通一款產品聲名鵲起、大賺特賺的UT,沒能在最紅火的日子裡及時為小靈通布下接續產品,導致其最終沒落。顯然,劉強東在早期即意識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一點套用在創業中,就是能夠把握市場,及早轉型。 當時,他想複製國美模式,產品則更多元化,“不把雞蛋裝在一個籃子裡”。 儘管,他最終沒能模仿到黃光裕攜國美電器的那種縱橫捭闔、快速擴張的模式——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他們才開了12家店。但因為突如其來的“非典”,卻意外成就了後來的“京東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