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現在的思維模式無法指導自己的行為走向完成,那你有沒有反思過,是不是自己的思維模式出了問題呢? 是否應該打破現有的思維模式,重塑自己的新的思維模式呢? 那我們如何改變呢?讓我們先看看下面這則故事: 有兩個釣魚高手,他們的最大愛好就是每天到湖邊釣魚,有一天,他們兩個相約比賽,想看看一個月下來,誰從這個湖裡釣上來的魚最多,誰的本領就算最高。 接下來,釣魚高手甲,仔細的做好籌備工作,使出了自己的渾身解數,並發揮出自己所有的釣魚技巧,想贏得比賽的勝利,釣魚甲實在是高手。每天都有斬獲,許多釣客和遊客都被吸引過來了,在一旁發出羨慕和稱讚的音效。對釣魚高手甲而言,雖然這些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但是心裡還是很得意。 可是對釣魚高手乙而言。他的釣魚技術也一樣受到釣客和遊客的讚歎,雖然心裡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但是他知道他們更想和他一樣擁有高超的釣魚技術,所以他便說道:「這樣吧!我來教你們釣魚,如果你們學會了我教你們的訣竅而釣到一大堆魚的話,那麼每十尾就分我一尾,不滿十尾就不必給我,這樣好嗎?」大夥兒拍手叫好。釣魚高手乙就開始教大家釣魚技巧,幾天下來,熱心的釣魚高手乙完全沒有空釣魚,他把時間都用在教學了,可是他從這個湖裡釣到的魚越來越多,已經遠遠超過了釣魚高手甲。同時還認識了一大堆新朋友,而這些人圍在他身旁左一句「老師」,右一句「老師」,讓他備受尊崇。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釣魚高手甲乙兩個人的行為不同,結果亦不同。 如果我們要向贏家學習,那麼我們就必須瞭解贏家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 我們要知道,人的行為是因為思考方向不同決定的。所謂的思考方向其實就是思維模式。 就像每一款遊戲都有特定的模式,這種模式貫穿於整個遊戲,倘若一款遊戲沒有了特定的模式,那麼這款遊戲的參與者也就玩不下去了。不管遊戲的流程有多複雜或多麼簡單,一定具備特定的模式。 這就形象的比喻了我們人做事都會根據自己先前形成的知識、經驗形成認知的固定傾向,從而影響後來的分析、判斷,最後形成每一個人固有的思維模式。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如果人沒有思維模式,人就會混亂,就無法標準的生活。但是人一旦把思維模式固定下來,又會表現出消極的一面。表現在生活中就是因循守舊,不願意改變, 因為每個人都喜歡簡單的生活。 那釣魚高手甲和釣魚高手乙表現的思維模式又有什麼不同呢?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人的兩種思維模式,第一種是資源導向式,資源導向式思維模式是從自己手頭現有的資源出發,按照自己能力和資源的規定,正向推進,穩打穩扎,步步為營。眼睛只盯住自己的籃子,籃子裡面的才是菜,籃子外面的都是別人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釣魚高手甲就是從現有的資源出發,自己籌備,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每天堅持釣魚,自己親手釣到的魚,才是自己的成果。 另外一種是目的導向式。目的導向式思維,做任何事情都從目的出發,根據目的的要求,規劃實現目的的路徑,明瞭實現目的的條件,並在實際工作中努力去發現,借助和創造實現目的的條件,按照路徑一步步推進最終實現目的。這是一種反向思維模式,是一種倒推法,倒推資源配置,倒推時間配置,連結戰略戰術,連結方法手段。天下的菜,只要能夠為我所用,就都是菜,何必拘泥於是籃子裡的還是籃子外面的。 釣魚高手乙以目的為導向,不管是誰釣的魚,只要從這個湖裡擁有最多的魚,就算是贏家,所以根據目的,倒退,他創造了新的機會,借助別人的力量,實現目的,不拘泥於形式。 而現實生活中,釣魚高手甲的思維更多的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是我們行動的指導來源。而這些日復一日的行動逐漸形成牢固的思維定式,成為我們的習慣思維定式。 習慣思維定勢一般與個人的世界觀的形成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繫。由於它具有社會性、階段性以及知識經驗的局限性,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成為指導人們個人行為模式的固有模式,然而,當這些思維模式指導的我們的行動難以實現突破的時候,又會成為我們的完成的障礙。 如果我們要想改變,首先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不斷的嘗試新的思維模式。其實目的導向式思維其實不是什麼新思維,在春秋末期商聖范蠡就經常用到這種目的導向式思維。 相傳春秋末期大富豪范蠡,看到吳越一帶需要好馬。他知道,在北方收購馬匹並不難,馬匹在吳越賣掉也不難,而且肯定能賺大錢。問題是把馬匹運到吳越卻很難,千里迢迢,人馬住宿費用不說,最大的問題是當時正值兵荒馬亂,沿途盜賊很多,怎麼辦?他通過市場瞭解到北方有一個很有勢力、經常販運麻布到吳越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因常販運麻布早已用金銀買通了沿途強人。於是,范蠡把主意打在了姜子盾身上。這天,范蠡寫了一張榜文,張貼在城門口,其意是:范蠡新組建了一馬隊,開業酬賓,可免費幫人向吳越運送貨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動找到范蠡,求運麻布。范蠡滿口答應。就這樣,范蠡與姜子盾一路同行,貨物連同馬匹都安全到達吳越,馬匹在吳越很快賣出,范蠡也因此大賺一筆錢。 范蠡在運送馬匹的時候同樣運用了目的導向式思維,他的目的是把馬安全運送到吳越。要想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按照資源導向式思維模式,他就必須盤算自己的處境和情況,花多少糧草錢住宿錢人工錢,怎麼解決沿途盜匪的問題,如果這樣,他很難實現自己的目的。結果范蠡使用倒推法,如果我想要達到這個目的,我需要的是什麼,我需要的這個誰能提供,而我又能說明他什麼,從而最後實現他能說明我把馬匹運送出去。 通過目的導向式思維,范蠡解決了所有的問題,而且還大賺了一筆,結交了人脈。 這種思維模式最最精華的部分其實滲透著我們古代的經商之道。 無論是釣魚的故事,還是范蠡的販馬經歷,從他們的思維模式中我們發現,這種模式中滲透著做人的道理,先給予後得到是我們的經商之道,是做人之道,也是完成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