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老闆管理完成秘訣 – 企業管理
學會管理 老闆十分敬業,每天工作很長時間,但總是感到缺少有能力的部下為自己分憂,如果部下做不好,乾脆自己做,因此很難授權。 如果老闆是“摸爬滾打”出來的,一般都是那種“馬上將軍”,對市場、產品和企業發展有“直感”和獨到見解。但如果僅停留在“直感”階段,加上溝通少,就容易形成惡性迴圈,老闆和部下之間距離越來越大。 久而久之,老闆的想法、思路只有他心裡明白,很多企業發展的思路、企業戰略他說了算,而各種投資項目也都是老闆親自出面去談,結果是企業的壽命與老闆的“壽命”掛鉤,企業的健康狀況與老闆的“健康狀況”掛鉤,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報道,某位著名民營老闆突然去世,很多計劃、項目、戰略不得不中止,因為除了老闆本人外,沒有其他人參與這些重大決策,不知道來龍去脈。 這樣的老闆還處在“本色演員”階段,沒有超越自己,特別是在管理領功能變數,因為管理的最基本概念就是“通過部下把事情做好”。所以管理者是“教練”,而不是運動員,是“教會”部下做事情,而不是自己一著急,就替部下去“比賽”了。 衡量一位教練員的水平,絕對不是看教練員自己多麼能幹、多麼聰明,而是看他帶的團隊是否能幹。 四個原則 很多民營老闆經常有這樣的抱怨:下屬只會服從,不會創新,缺乏主動性,所以什麼事情都要老闆去想。 如果一名民營老闆在某些方面很強,就難免“獨裁、霸道”,這種狀況在今天的市場環境中很普遍。 比如當眾批評部下,甚至在部下匯報工作或大會發言時強行中止他們的講話,令部下沒有面子。從此以後,部下見到老闆就膽戰心驚,走路都不想碰到老闆,盡量避免與老闆打交道。 再比如,老闆對部下提出的建議(創意),如果自己已經提前想到就說“我早就想到了”,而對於自己從未想到的建議就嗤之以鼻,令部下興趣索然,從此以後不再願意提出任何建議;總是不斷地告訴部下應當這樣做那樣做,不給部下留出發揮的空間,最後導致老闆“越來越強”,部下“越來越懶”,失去了創新的激情。 其實,創新需要寬鬆的環境,需要對部下尊重,需要經常鼓勵部下,有些好主意,即使自己已經想到了,也不能表露出來,而是發自內心地欣賞部下,畢竟他(她)達到了與你一樣的境界,是非常難得的表現。這樣部下才有成就感,下次才會更積極地創新。 從領導藝術的角度來說,一個出色的老闆在處理與部下的關係時,要掌握幾個基本原則: 第一,批評人時一定是一對一,周圍不能有其他人,而表揚人時一定是當眾公開,讓大家都聽到; 第二,盡量把自己的想法變成部下的想法,即把自己的想法含蓄地告訴部下,讓部下去完善,啟發他們的思路; 第三,明確自己是教練,不是運動員,是培養人,造就人; 第四,自己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要透明,鼓勵什麼,厭惡什麼,需要讓所有部下都明白,不要那麼有“城府”,總讓部下去“猜”,否則只會培養擅長“拍馬屁”的人。 醜話說在前頭 經常是,剛剛聘請到職業經理人的時候,老闆如同發現了無價之寶,相見恨晚,信任得不得了,可是過不了一兩年,雙方就反目成仇,互相罵得一塌糊塗,走到另外一個極端。 所以,招聘人時千萬不要只看對方的優點,而要看自己能否接受或容忍對方的缺點,很多人都指望對方會改,他們會憑自覺、憑感情做事情。 但是在現代企業裡,不應當憑自覺,更不應當憑感情,否則開始時雙方是基於一種美好的願望,都往好處想,就把分歧擱置起來了。等過了一段時間問題暴露出來了,結果就不歡而散。 中國有句老話:醜話說在前頭。招聘人時就應該談好走的問題。對於高層經理人來說,如果由於企業原因要求他們提前離開,企業可能還要做出一些補償;對於一些長期回報,由於經理人原因而提前離開時就可能拿不到。 這樣,不管發生什麼情況,大家都不會感到有意外,自然也就降低了發生衝突的可能性。 另外,部下為何而來?來這裡圖什麼?老闆期望他(她)來的目的是什麼?崗位責任書是否已經寫好?如果這些準備工作做好了,產生偏差的幾率就小(當然不可能完全避免)。 當然,招聘職業經理人時最好做“外調”,到對方曾經工作過的公司去瞭解其優缺點,從其過去的同事、部下、上級那裡瞭解情況,可以說準備工作做得越充分,失誤的可能性就越小。 現象之四 企業不是軍隊,不能用指令的模式對待部下,尤其是對待白領員工,高層管理人員就更不用說了,老闆或高層領導要尊重部下的個人意願。 就筆者所知,有些企業在管理人員的任命和調遣上,缺乏透明度和事先的溝通。到頭來,有可能出現新工作對被調遣的人來說是好事,是機會,但就是因為事先不徵求意見而令人感到不舒服。 上下級之間只有互相尊重才能長期合作,可以說互信是建立在溝通和平等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公司的發展計劃,每個月、每個季度的業績和面臨的困難都讓員工知道,大家就會感到被尊重、被信任。 如果因為擔心企業管理人員洩露公司機密而封鎖訊息,不把公司的經營狀況向管理人員通報,老闆如何指望管理人員對公司有感情、表現出承諾,更不用說忠誠了。對於高層經理人來說,這種知情權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