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盲目“抄底” – 企業管理
隨著國內買家對國際市場的逐漸熟悉,海外併購中已經不乏完成的先例,但亦有不少中國企業嗟歎海外併購“水太深”或壯士斷腕,或鎩羽而歸。有業內專家歸納總結出海外併購的風險控制點至少有10多個方面,內含資產不實的風險、財務風險、知識產權風險、勞工風險、法律環境風險、環境保護風險、反壟斷風險、管理團隊風險、稅務風險、匯率風險、文化差異風險等。
“該受的苦,我來受;該走的路,我清楚。”這是吉利李書福對收購沃爾沃發出的感慨。如何避免各種風險,提高“走出去”的完成概率?《浙商》記者邀請了數位專家和企業家,結合自身談談境外併購的成敗經驗。 避免盲目“抄底” 國際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後帶來了什麼?歐美經濟衰退,失業潮……以及低價優質的資源、品牌和技術。中國企業“抄底”的心態再次被激發,眾多過於張揚且操之過急的行為在“走出去”過程中屢見不鮮。但是,也許他們忘了,海外併購中與低價格並存的,是高成本和高風險。 方方 摩根大通亞洲區投資銀行副主席:中國企業在境外收購時要有全面的戰略目的,而不是在金融危機情況下貪便宜。事實上,收購後你能不能管得住這個企業,是否能對接原在中國的產業鏈和市場群,以及對後續資本如何安排,都是值得仔細考慮的。 上一輪國際金融危機時,我接到一個電話,他說方總我看到聯合航空公司股價跌的很厲害,那時候接近破產,整個公司市值只有2億美元,他說這個價格我能出得起,我想把聯合航空收購了。我說你知道聯合航空有多少飛機嗎?他的負債有多少嗎?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現在他的市值這麼小,是因為負債高,實際上由員工養老保險造成的長期負債壓力很大,所以資本市場才把它的股價壓到這麼低。從這個方面考慮,任何一個中國企業都不具備管理(聯合航空公司)資產的能力。 孫平范 寧波慈星股份董事長:境外收購的價值要結合企業自身和市場狀況兩方面去判斷,尤其企業自身的能力是完成併購的關鍵。收購後究竟能給企業帶來什麼好處?是否能夠帶動或是推動企業在某個方面成長?這都是我在收購瑞士老牌橫機企業事坦格前思考過的問題。 我認為,完成的海外收購戰略大多是選取與自身關聯度較高的收購目的。一方面因為是圍繞主業進行收購,企業在自己熟悉的業務領功能變數易於控制風險;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彌補產業短板,鞏固優勢,從而提升市場競爭力。通過收購事坦格,我們借助對方的海外研發中心提高了研發水平,然後把研發成果放到國內生產,得以降低人工成本。品牌方面,我們實施慈星和事坦格“雙品牌”運作,利用慈星國內的網路通路優勢、服務優勢和事坦格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以求獲得更大的市場話語權。 張志浩 沃特(中國)財務集團CEO:中國企業在境外併購中要注意避免盲目“求大”。很多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境外併購的出發點在於,收購之後我們要成為全球第幾大公司。在境外併購中對方是大型公司還是中型公司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對方的技術與品牌能否與自己形成優勢互補,從而帶來協同效應。求大的心態,往往使企業在併購中注重交易本身,而非交易的目的,其實協同效應是應當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求全”也是中國企業境外併購的一個誤區。企業為了實現戰略目的,或許出30%的錢就可以實現優勢互補,那麼為什麼要出100%的錢呢?他們併購的出發點在於覺得便宜、划算,是以買東西的心態去考量併購企業的,往往忽略了併購的戰略目的。“抄底”的併購心態,往往會導致企業偏離戰略併購的初衷。 合理借助金融手段 一般說來,併購過程中選取支付手段和資本槓桿的模式,有助於降低法律風險和財務風險。但是,中國企業應該如何規劃適合自己的境外收購專案呢?幸運的是,有全球化帶來的經驗足夠可以借鑒。 陸文聰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對於大多數敢於“走出去”的中國企業來說,資金往往不是問題。但是,由於涉及政治風險、財務風險、法律風險等因素,決定了境外併購是個複雜的過程。如果企業背後有一個金融、法律方面的專家團隊支撐,並適當運用金融手段進行資本運作,無疑能為完成進行海外併購增加砝碼。 以吉利收購沃爾沃為例,在交易過程中,吉利的資金是有限的。但是,吉利得以“蛇吞象”的關鍵就是融資借債,通過槓桿撬動一個很大的資本,而不是自己的資金,讓賣家感覺到這是個有融資實力的團隊。此外,企業在海外併購中運用金融工具時,需要對一些金融衍生品可能存在的陷阱設防。近年來,部分國內企業與國外金融機構簽下不公平的“對賭”協定,結果造成巨額虧損。從這個角度說,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時候,存在經驗不足的缺陷,應該避免短期內就做出併購決策。 併購後才是真正的風險爆發期 有研究顯示,80%左右的國際併購失敗案例直接或間接源於企業併購之後的整合,因此,企業併購交易的結束,並不意味著併購的完成,相反顯示企業開始進入真正的風險爆發期。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陸文聰認為,一個企業只有在併購三四年後,仍保持標準運行,才能算真正併購完成了。那麼該如何平穩度過這三四年呢? 李書福 吉利集團董事長:併購沃爾沃後,公司董事會確實在“如何開拓和發展中國市場”、“如何設計適應於中國市場的汽車產品”等大方向上存在過不同意見。我們得承認中國很多事情比較追求表面,而西方講究的是本質的東西,這中間就是一個巨大的矛盾。 作為一個全球性的汽車公司,尤其是高端豪華汽車品牌,沃爾沃有其自身的運營規律和固有的文化特徵。我們制定的戰略就是尊重沃爾沃傳統、優秀的企業文化,尊重歐洲成熟的商業文明,在鞏固和加強沃爾沃在歐美傳統市場地位的同時,開拓發展內含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在這個總戰略框架下,我們聚集了一些在歐洲汽車領功能變數極具影響力的專家,組建起一個強大的、高度負責的沃爾沃董事會。 仇建平 巨星科技集團董事長:我把決定境外收購的成敗關鍵歸納為一句話:有沒有把國內的生產成本優勢和國外的品牌優勢充分結合。 國外企業並不缺技術,也不缺管理人才,他們缺的最多是市場和市場化帶來的資金。很多中國企業購買了國外公司後,盲目地重組管理層,調整業務結構,試想你去一個語系文化、經營理念截然不同的國外公司做管理,能做得比他們本國人好嗎?因為,美國企業在生產上受到的制約因素多,再加上人工成本高,導致產品成本居高不下。中國企業如果能發揮低生產成本的優勢,境外收購的完成性就會大大提高。 朱建勇 萬通鋁業董事長:我認為境外完成收購的關鍵在於堅持。2009年我們收購意大利遊艇品牌DP後,截至目前我們總共投資了3.5億元。因為遊艇屬於船舶類,銀行信貸不是很支援,大部分資金都是公司自籌。我自己又絕不碰民間借貸,所以收購後繼續運營該品牌的過程其實非常辛苦。但是,遊艇是我喜歡並瞭解的產業,所以有堅持下去的動力。現在我正和國內一些創投機構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