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職場學習的關鍵人物? – 職場管理
學習一定要有老師,老師只有兩種,一是書,一是人,兩者互為表裡,互動運用。一旦離開了體制學校,學習進入自學與偷學,人人都可能成為學習對象,只是沒有老師之名,他們也沒有教學的責任、義務,學習要靠每一個人自己想盡辦法完成,學習的成果落差極大,也影響每一個人的成就。 每個人都擁有經驗,這些經驗通常未經文字化表述,都是每個人身上的“隱性知識”,不說出來,別人無從知悉,也無法學習。跟人學,就是要學習這些獨家理解的隱性知識。 老闆是最重要的老師 老闆與我們長相左右,隨時都有老闆,我們一切都關乎老闆,如果要找一位老師,老闆是最合適的人選,也擁有最多工作關聯的專業。我永遠注意老闆的一舉一動,盡可能學習他的專業、能力、知識。如果他的為人處世值得尊敬,我也會學習。 不要只把老闆當作發薪水的人,也不要把老闆當作會找麻煩的討厭鬼,從他身上學習才是聰明的思考。因為老闆是老師,不要刻意躲著他,離老闆近一點,才有機會多學一些本事。不要認為接近老闆是逢迎,要學習迎合老師是應該的;也不要討厭老闆,就算他不講理,可能也罵過你,但是誰沒被老師罵過呢?我們不能因被罵而討厭老師;更不能認為老闆是敵人,也許他和你的立場不一樣,利益也有衝突,但瞭解敵人的想法,學會敵人的本事,是打敗敵人最好的方法。 不論老闆做了什麼,只要你沒決定離開公司,就要看老闆的優點,欣賞他的專業,努力學習,仔細觀察,從老闆身上學到本事。而主管是另一種老闆,雖然他可能只是大工頭,但是在專業上,他絕對有其能力,因此就工作上的專業,他也是最好的學習對像;從主管身上學專業天經地義。 主管本身就具有訓練功能,他必須教會所有團隊成員,才能順利完成任務,但不可因主管有教導之責,我們就被動接受,而是應該主動的請教、提問,讓主管留下深刻的印象,讓自己成為組織中成長快速的人。 老闆和主管都是職場學習的關鍵人物。 後記: 1. 我的經驗是,敢和我親近的員工常是學習快速的人,也可能是未來最有潛力的主管。 2. 老闆的道德水平未必高尚,但工作能力一定很好。 向資深員工及傑出同事學習
資深工作者雖未必能力很強,但一定非常理解組織的生態,對老闆、主管的個性瞭如指掌,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什麼狀況該說什麼話,拿捏精準。他們也對組織中的潛規則十分清楚,什麼事規定不可做,但其實做了無妨;什麼事規定可做,但卻千萬別做……,從資深工作者身上,可以找到聰明的行事之道。 至於傑出的工作者,則是組織中的天之驕子,他們會受到主管的重視,也有較大的自主空間,而有效的工作智慧,都隱藏在這些傑出的工作者身上。 和傑出工作者學習有效率的工作“Know How”,從資深員工身上則瞭解組織的生態,這兩者都是最好的學習對象。這兩種人的相處之道不太一樣,對資深工作者要嘴甜、姿態要低、要尊重,必要時要施些小惠。資深工作者因年歲大,難免不積極,可是卻有極佳的存活之道,新進人員只要態度好,並不難與其接近。 可傑出同事就不太一樣,他們通常自視甚高,如果不能讓他們感覺你潛力很大,他們不見得願意交往。所以面對傑出同事,要表現出積極態度,也要展現適當的工作能力,再加上誠懇及尊重,他們會覺得你是同類人,而願與你接近。傑出同事會有許多獨門工作方法,他們不見得會公開,但接近就可以瞭解,就有機會偷學,透過觀察、溝通、不經意的詢問,就有可能拼湊出他們的私房訣竅。 資深員工及傑出同事,是職場中除了老闆及主管之外,另一種可以學習的對象。 後記: 如果自己也是傑出工作者,其他傑出工作者可能是我們的競爭對手,要如何相處呢?最好的態度還是把他們當作交流學習的對象,對陞遷抱著坦然的態度。 尋找專家及達人
每一個行業、每一種工作、每一種專業職能,都存在著專家與達人,這些人可能沒有跟你在同一個工作的組織中,但卻往往是最佳的學習對象。要和這些組織外的專家、達人學習,要有耐性,要有方法,要鎖定長期追蹤。 ■ 學習的第一步是人肉搜尋,並仔細觀察。先上網搜集,把他們公開的訊息徹底瞭解,仔細閱讀已公開的“Know How”,並長期追蹤、更新。同時也要透過實體世界的人際關係,瞭解誰認識他?他有什麼朋友?以做為下一步接近時的介紹協力者。 ■ 第二步則是接近,尋找專家可能公開出現的場合:酒吧、座談會、演講會,然後要像追星一樣,場場必到。碰到面之後,一定要讓他留下印象,提問發言是最好的方法,借用發言過程,彰顯你的特殊性。如果能私下聊上幾句最理想,這時不但可以換名片,還能直接請教問題,當然還要嘗試留下日後聯繫的方法。 如果找不到公開接近的方法,就要設法安排私下的會面,最好的方法是找人幫忙介紹,先在自己的朋友圈中搜尋是否有人認識這位專家,如果沒有,還要擴大搜尋範圍。就像許多年輕人想請教我問題,輾轉找了許多人介紹,他們的想像力及耐性,令我折服,也通常會與他們見面。 ■ 第三步則是建立請教的管道,用電子信件往來是最佳的模式。現代人名片上通常有電子信件帳號,而用電子信件請教問題是最安全的打擾,因為接到陌生的信件是常態,可回可不回。第一次傳送到電郵,最好禮貌而周到地表達仰慕之意,然後問一個容易簡單回答的問題,這是重要關鍵,因為問題太複雜,又是陌生來信,通常不會有回音,但如果問題簡單明瞭,對方可能就會回答。不論有無回音,要有耐性繼續請教,通常皇天不負苦心人,不斷敲門的結果,都會有好報。 可以這樣學習請教的外部專家達人,最好不只一位,還要在各種不同領功能變數,各有對象,讓自己學習的範圍擴大,如果能構成一個個人的顧問圈,最是理想。 與外部專家交往,要從陌生開始,因此方法要細膩,才有可成。 後記: 1. 我常接到陌生的電郵,通常只是看看就算了,但有一種電郵我通常會回,就是年輕人的請教或詢問,前提是問題不能複雜,而且要有趣。 2. 觀察名人、瞭解名人是非常好的學習方法,有時候只是一句話,但一生受用。 沒有效果的學習——菜籃族知識分子
每個人都重視學習,但真正得到好處的人並不多,知識豐富卻不會活用,就像用茶壺裝餃子,倒不出來,也吃不到。更多的人學到了,卻不相信,留在嘴巴說說而不做,只是言行不一,自我欺騙。 事實上,社會中充斥著這種人:長期學習、努力學習,卻沒有改變、沒有效果,行為依然故我,困境依舊存在!長春籐名校畢業的MBA,在實際經營公司時自以為是,獨斷獨行且不肯授托,導致團隊分崩離析、績效不彰,過了蜜月期,只好黯然離職;一個虔誠的教徒,耶穌佛祖不離口,謝謝感恩不離嘴,奉獻捐輸不落人,只是回到紅塵,依舊心狠手辣、奸詐狡猾、背信棄義,有錢我最大,得理不饒人。 人為何要學習?維基百科對學習的定義是:學習是透過教授或體驗,獲得知識、技術、態度或價值的過程,從而導致可量度的穩定的行為變化。很明顯的,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改變行為。學習不只是要獲得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知識和技能,使用在關聯的行為上。 學習不只在知識技術上,也在態度、心性、價值觀上,“虔誠的惡棍”顯然是“說”與“做”的巨大落差,在神前承諾要行善、在神前努力修養心性,這都是學習,可是學習之後的價值觀改變、心性純化及性靈的提升,就需要真實的改變行為,並且需要持續而穩定的改變。 這就是學習的盲點:重視外在的知識技能,忽略內在的態度、價值與心性;強調學習內容的獲得,而忘記學習之後的應用與改變。我們應當重新認識學習——要學習,也要實踐;透過學習來提升自我、改變行為,也改變世界。 後記: 1. 冷靜觀察生活週遭,一定不乏“菜籃族知識分子”,也不乏“名校管理白癡”,至於“虔誠的惡棍”,其中許多是勇於捐輸的生意人,他們的行為反而較像是買贖罪券。 2. 行為未改變的學習,可能並沒有把知識、價值觀和態度,內化為自己的信仰,雖眼到、口到、耳到、手到,但心未到,腦未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