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News

Home » 超級銷售技巧(致富術) » 現代企業管理者都該知道的:為與不為 – 企業管理

現代企業管理者都該知道的:為與不為 – 企業管理

企業管理者因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往往深陷其中,迷失在繁雜的事物裡,結果是做的越多,效率越低。筆者認為,在紛繁複雜的管理工作中,企業管理者只要把握管理工作的三個原則,就可以從企業經營的繁雜事務中跳脫出來,從容管理。這三個原則分別為:不做不該做的事、不做不重要的大事、做好重要的小事。

  不做不該做的事

  在很多企業中,尤其是中小企業中,許多領導者由於企業剛剛起步,為了節約成本,很多事情都親自去做,一人多能,一人多職,即使公司慢慢發展壯大,不再需要自己去做很多事情,但還是習慣於事必躬親,覺得誰做事都不放心。在事業起步初期可以這樣,但是企業管理者一直都事事親力親為,那樣企業將做不大,做不強。

  還有一些企業管理者是擅長某個領功能變數的專家,覺得誰做都不如自己做得好,雖然事實上可能真是這樣,但是導致的結果就是,自己成了一個技術專家、銷售精英或公關高手,但不是一個好的企業管理者。比如一些技術出身的領導者,多把精力都投在了專業工作上,而忽視了自己的真正工作是管理企業,要做一位統帥,而非一名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是一位卓越的電腦領功能變數天才,但當他做經營的時候,就全力投入公司運營和管理,徹底放下技術方面的工作,當他搞技術研發的時候,又徹底離開管理崗位,另委派他人管理,結果證明他的做法是正確的,這讓他做什麼工作都能全心、全力,結果就很出色。相對的,蘋果電腦公司的喬布斯曾經在擔任當家人的時候既做管理,也抓行銷,同時又過問技術研發工作,雖然他是一個比比爾·蓋茨更優秀的軟體設計師,但是因為他不能專注於自己該做的工作,結果兩面都沒做好,因此曾被蘋果公司罷免,開出了自己一手開創的蘋果電腦公司。

  孔子在《論語》中講:“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但在中國,很少有企業主能認識到這個問題。而在西方,這樣的管理思想很成熟。

  現代社會經常提到複合型人才,一人多能,甚至是一人多職。但是筆者認為,多能和多職的前提是,這些技能、工作之間要能夠相互促進,相互提高,這樣可以去做,我個人喜歡畫畫,就發現,畫畫的同時可以研習書法,因為兩者可以相互促進。兩份或多份工作之間如果不能融通、相互促進的話,還是應該去專注做好一件事。專注於本職工作才可能成就卓越,就像我們從沒看過一個文學泰斗同時也是一名奧運會冠軍一樣。

  從人力資源角度來講,一人多職如果安排得不夠科學,不僅不會降低企業的成本,反倒會降低工作質量與效率,增加人力成本。因此筆者以為,一人多職某種程度來講就是管理科學的倒退。可能很多中小企業管理者會說,我們企業規模有限,並不用每個環節都設定專人。如果是這樣,筆者建議把這些自己專人去做成本高,兼職去做質量又無法保證的工作外包出去,這樣成本即使不能比一人多職時低,但是質量和效率卻一定會大大提高。

  不做不重要的大事

  一個動物園的管理員發現園中的袋鼠從籠子裡跑出來了,於是動物園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

  於是,他們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10米加高到20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會跑到外面來,於是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30米。但是,第二天依然有袋鼠跑到外面,最後,管理員們開始考慮砌圍牆及張網等措施。但是,他們在做這些看似重要的大事的時候,卻忽視了袋鼠們跑出來的原因其實是因為籠子門上的鎖壞了。

  在管理中,有些事情其實很簡單,但是我們忽略了沒有去做,而是去做那些看起來很大的,很重要,卻沒用的事。因此,一個企業管理者面對每天紛繁複雜的事物,要有辨別能力,不去做那些看似重要的卻並非重要的大事,這樣才有精力去做好該做的事。

  筆者認識一位企業家,很多大事他都不過問,只過問3件事:財務狀況、產品質量、市場反饋。僅僅如此,更多的時間是去旅遊和打球,但是其企業發展得非常好、非常快。其實,這位企業家是沒有被紛繁的企業管理事務和市場亂象所迷惑,抓住經營的幾個關鍵點,這樣企業就不會有大的偏差,而後把更多的時間放在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上,也因此才能夠跳出這個局,保持思維的客觀、冷靜,視野的敏銳與高遠。

  不做不重要的大事和去做重要的小事一樣,是一種透過事物表象抓住其本質的能力,同時也可以看出一個管理者在取捨面前的氣度與格局,睿智與深刻。

  在如今的企業管理工作中,每天紛繁複雜的事物太多,如果我們不能有效辨別過濾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大事小事,又怎麼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好該做的事呢?

  做好重要的小事

  很多企業管理者都很推崇甚至效仿那些做“大事”的人,殊不知,那些終日風平浪靜,沒有大事發生的企業,管理者看似在做小事,卻能使企業健康發展的領導者才是無為而治的高手,他們不是沒有能力處理大事,而是他們把大問題都解決在了發生之前。

  春秋時期,魏文侯曾經問過神醫扁鵲,聽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那麼誰的醫術最好呢?扁鵲說,大哥的醫術最好,二哥其次,我的醫術在三個人當中是最差的!

  魏王不解,因為當時扁鵲的醫術在各國幾乎無人不知,而他的兩位哥哥則幾乎無人知曉。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還不覺得身體有大病,大哥開出藥方,只要一兩副藥,就能剷除病根,但是病人並不知道一場大病已經在萌芽期被治癒,這使得他的醫術難以被人認可,所以沒有名氣。我的二哥治病,擅長在病人病情初起之時發現並診治,藥到病除。但是,因為此時症狀還不嚴重,給病人的感覺不像是大病,這使得人們都認為二哥只是擅長治療小病的醫生。而我治病,往往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即將病入膏肓,病人痛苦萬分的時候。

  此時,我給他們把病治好,他們覺得我醫術最高,所以我名聞天下。但是,真正高明的醫術是在病人的病情剛剛有發作的苗頭時就將其剷除。

  這個歷史故事給今天的企業管理帶來很多啟示,企業往往對能夠力挽狂瀾,救企業於危難的“救火隊長”們非常器重。但是,雖然他們有功勞,可企業需要更多的是能夠防微杜漸,善於把問題消弭於小處的人才。對於管理者本身,更要善於防患於未然,提前洞悉事物發展,發現小問題背後的大隱患,將其消弭於無形。因為,與其救企業於危難,不如不令企業陷於危難。

About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