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管理是中國式管理科學的本原 – 企業管理
21世紀,人類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即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必然要求和促進知識型企業的出現和升級,必然伴生知識型生產要素的價值化和資本化,我們將其概括為知識型生產要素的智本化程式。
事實上,隨著知識型企業的發展和壯大,知識型生產要素已經客觀上成為了各種生產要素中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首要要素。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管理環境發生了質的變遷,企業管理的哲學和科學也隨之發生了一系列適應性變革,從集權到分權,從生產導向到消費者導向,從機器管理到人本管理,從細密分工到流程再造,企業管理逐步走向柔性化、網路化、人性化、人本化、知識化、智本化。 特別是,本世紀近10年來,知識經濟掀起的前所未有的“智本化浪潮”正以巨大的力量改變著人類社會,也改變著企業管理形態和生態。 之於中國企業和中國企業思維,之於中國品牌和中國品牌價值,之於中國式管理哲學和中國式管理科學,在這次智本化程式中,可以說是遭遇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衝擊波。這次衝擊波主要來自三方面的力量,超技術的力量,泛訊息的力量,智本化的力量。主要引擎了三個趨勢,全球訊息技術的一體化,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全球管理模式的本真化。網際網路生發的泛訊息傳播和核心項目產業鏈競爭效應,使得企業的兼併與重組、產品的倉儲與銷售,各種資源都在世界範圍內進行配置,各種競爭和博弈變成在世界範圍內團體和和團體的競爭。 然而,我們認為,這次衝擊波對於中國企業而言,更大的意義和價值應該在於,中國的企業從此必須或是只能主動地將自己的發展路徑、競爭思維、管理方略、價值取向,置於一個空前開放的、國際化的複雜系統與複雜巨系統之中,去去偽存真,去融會貫通,去創新發展,去自立自強。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企業的差距不僅在於技術和訊息,更在於對技術和訊息的智本化程度,也即對技術和訊息的價值化水平。而實現智本化或價值化的直接途徑就是管理。有經濟學家曾指出,一樣的企業、一樣的裝置、一樣的技術、一樣的資源,只要運用先進的、適合的、有效的管理,我們的產出完全可以再增加50%。所以,學習、發掘、研究、探索並應用先進的、適合中國企業的管理哲學和管理科學,即中國式管理哲學和中國式管理科學,以促進我國經濟快速永續發展是時代賦予我們多少代中國人,特別是這一代中國人的重任。 之於中國式管理哲學,我們非常尊重的中國式管理之父,研究中國管理哲學30多年的曾仕強老師以以人為本的“人性管理”哲學思想為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核心基礎。曾仕強老師預言,中國式管理是人類解決21世紀全球化與本土化矛盾的唯一正確途徑。 然而,以“人性管理”為理論核心基礎的中國式管理哲學與中國式管理科學畢竟是有本質區別的。我們更需要在中國式管理哲學的基礎上去探究適合中國人也能適合人類的,可以“文而化之”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型。實際上,中國的企業家們在借鑒、探究和選取適合自己的管理工具和模型上,一直是非常努力和認真的,但絕大多數對結果的感悟卻是失望的、迷茫的、錯位的、無助的。經由研究和歸納,我們認為,21世紀最適合中國人也能適合人類的中國式管理工具和中國式管理模型應該是“孵化管理”。 一、美德日三國的管理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闡述孵化管理之前,我們先來瞭解和闡述一下其他發達國家的管理特色和風格。需要指出的是,一個國家的企業管理模式,往往與這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先看美國。 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生產國+多樣性的移民國家,這是美國的最重要特徵。與之相應,移民性使得美國社會在崇尚個人奮鬥上突出於其他任何國家,在企業裡也是如此。因此,美國的企業管理特別注重“兩用”——實用和效用。任何一項技術或是措施能否被企業採納,關鍵看其是否具備“兩用”。所以,美國人在家裡就可以上班,原因就在於只要能夠完成任務,企業就不會特別在意形式。其實,這種看似鬆散的個人主義管理,對員工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激勵,因為它客觀上為美國式的個人奮鬥、個人創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間。正是這種強烈的個人奮鬥精神與管理創新的長期結合,形成了美國式的企業管理模式:個人激勵+實用性績效。 再看德國。 毛澤東說過,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而德意志民族穩重誠實,事無鉅細都體現出認真來,甚至認真二字可以說已經深入民族骨髓。這種性格體現到企業管理上來,轉化成了德國人強烈的質量意識,強烈的質量意識已經成為了德國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如此使得德國的產品質量在全世界的可信度都可謂首屈一指。另外,在千方百計提高員工質量意識的同時,德國企業對管理創新和技術研發人才的培訓和深造費用也是百分之百買單,特別是在有限領功能變數的專注與深入上,他們往往採取“集中優勢兵力”的作戰模式,因此,德國企業總是表現出非凡的獨創性。德國式的企業管理模式的獨到之處可以歸納為:核心技術+嚴謹型質量。 再說說日本。 日本本來是和我們的文化同宗的,但同宗文化經由幾千年的演化,各有千秋。日本島狹人多,資源匱乏,曾被認為“除了陽光和水,什麼都沒有”。然而,正是迫於這種壓力,培養和鍛煉了日本人強烈的團隊意識。日本人與美國人相反,不很突出個人作用。體現在企業文化中,企業組織呈現出一種整體取勝、默契配合的狀態來,從而使得整個組織的運轉效率達到最高。日本企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人人都是主人翁,幾乎所有員工都要參與到所有工作環節的改進和提高中來。為大家捨小家,為整體捨個體,即是日本社會的價值觀,也是日本企業最核心的企業文化生態。日本式的企業管理模式應該是:團隊意識+參與式管理。 二、現用的中國企業管理的普遍形態 中國企業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也可以說,中國企業“拿來的本事”在世界上是一流的,這種表述只限於企業管理範疇。一定意義上說,這是好事,是發展和進步的一種有效途徑。但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企業長期靠“拿來”或“複製成影像檔”的辦法和手段來管理自己的企業的話,那就不能認為是好事。因為,這樣的企業首先無法真正形成自己的企業文化,或是說根本無法形成穩定的企業核心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管理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或稱四種模型。 第一,以建國以來成立的國營企業艱難突圍為代表的“探索型模式”; 第二,以個體私營經濟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艱苦創業為典型的“作坊型模式”; 第三,以中外合作、合資模式組建起來的特殊企業中外思維結合為理念的“相容型模式”; 第四,市場經濟環境下,新經濟體制催生出來的多種所有制並存、並生、並進為特徵的“學習型模式(稱為模式不一定準確,僅為說明問題)”。 四種模型中,對目前中國企業管理影響最大最廣的是第四種模式,這一階段,中華大地的各類企業進入了空前的數量發展期和規模擴張期,同時也進入了空前的優勝劣汰期和效益管理期。 期間,中國的各類大學空前地引進西方的管理理論,中國的出版社空前地翻譯和出版西方的管理典籍,中國的企業家和經理人空前地學習、複製和借鑒西方的管理模式。在這一氛圍之下,企業家的深造欲求和熱情,一度讓各類大學和培訓機構賺足了腰包。 其中一個後果是,一些企業家每每學習歸來,總要循著大師的教義,把原本還算運轉標準的企業裡裡外外、上上下下狠命地折騰一頓,最後往往是越折騰越鬧騰,不倫不類,損兵折將,雞飛蛋打,人走茶涼。當然,我們不能否定西方的管理科學,畢竟還有學習後大有作為的。因為,有人學到了綱,有人悟到了要,有人理解了本,有人臨摹了表。 這一時期,中國企業的管理模式基本上處於“無主題變奏”和“堵窟窿”狀態,形形色色的大師們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場拋出一系列理論,著書立說,一些企業的管理模式就會隨之而動,企業的價值觀也就隨之改變。生搬硬套的痕跡和東拼西湊的影子隨處可見,真正起到實效管理的成套模式非常少見。 三、中國式管理科學應時應勢而生
在人類經濟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人類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勞力經濟階段、資本經濟階段,現在則進入了知識經濟階段。勞力經濟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勞力資源的佔有和配置,資本經濟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於資本資源的佔有和配置,而在知識經濟階段,經濟的發展主要取決於知識的佔有和配置。在這一階段,知識上升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並且具有了多重性特徵,即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源,同時也是最重要的生產力。 知識經濟作為一個時代,是以知識為主導,以知識與載體相結合併進行智本化來推動社會發展的鏈式經濟時代。與以往的經濟形態相比,知識經濟的繁榮不是直接取決於資本、資源、硬體技術的數量、規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賴於知識或有效訊息的積累和利用。知識經濟是建立在日益發達的、成為未來經濟主流的訊息產業之上的,它強調產品和服務的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個性化,它是能夠按照使用者需要進行有效生產和服務的經濟。所以,知識經濟是更人性化的經濟,是更能體現市場規律的經濟。 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徵決定了人類無論應用什麼的管理科學和管理工具,最終都是在為知識的智本化服務和做支撐。由於創造知識價值的最重要生產資料是每一個自然人的知識、經驗和價值觀念,那麼,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作為自然人的個體在人類歷史長河中首次上升為企業組織中知識和智慧的“記憶體”。這也預示和標誌著自產業革命以來持續幾百年的生產資料同勞動力分離的格局從此出現“逆轉”,即作為生產資料的知識與掌握知識的勞動力的一體化。這一變化引起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結構變化,將最終從根本上改變資源配置、經濟體制、國家觀念和企業管理形態。 由於人的知識和智慧上升為企業組織中知識和智慧的“記憶體”,那麼掌握和控制這個“記憶體”的人就成為了企業組織的靈魂和核心,甚至是主導,這類人不再是傳統的管理者,也不再是白領階層,而是企業中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知識型人才。區別於任何有形資產的折舊、損耗,知識存在於人的腦海中,不僅不會消耗,而且越使用越有價值,越激發越能創造出新的知識。因此,知識型人才才是企業真正的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源。 然而,一個企業組織的持續發展決不能只依賴一個或幾個這樣的知識型人才,而是要依靠一個由多名知識型人才和具備完善的智本化系統的知識型企業組織,也可稱之為學習型企業組織。架構和打造這樣的企業組織,最實效和適合的手段和通路就是“孵化管理”。 孵化管理學是在“智本化浪潮”席捲全球,知識型生產要素的智本化程式中,應時應勢而生的基於文化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生態學等多角度的全新的實用的復合功能型學科體系。 孵化管理學分為五大孵化系統,十項具體孵化內容。全部基於應用和實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建立,被業界譽為“二十一世紀最前沿的管理理念”、“人類下一個最實效科學管理模型”。 五大孵化系統分別為孵化項目,孵化模式,孵化團隊,孵化品牌,孵化勢場。中品孵化策略機構認為:這個無國界式網路大同社會本質上是一個知識共享型社會和智本驅動型社會。而孵化管理學的誕生,可以使得自新文化運動之後長期缺乏自信與自尊的中國思維和中國心態在向度上走向回歸,可以使得長期處於無根和斷檔的中國企業和品牌文化體系,特別是片段性、片面性的、非常態的管理學體繫在向度上或可發生改變。 (作者:劉海銘,中國著名品牌專家,中國社科院市場學會品牌委常務理事,中品孵化策略機構顧問委員會主任、合夥人,“孵化管理學”體系奠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