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News

Home » 超級銷售技巧(致富術) » 嘀嘀創業破冰之旅 – 創業故事

嘀嘀創業破冰之旅 – 創業故事

一家創業公司短短一年半,如何利用搬移網際網路撬動一個封閉保守的行業?網際網路行業的創業者從嘀嘀打車的創業經歷裡能學到什麼?作者在採訪嘀嘀打車之後總結出如下幾個創業經驗:

1、對創業項目的判斷只有二三十分的可行性,覺得是機會,就趕緊做,創業不怕犯錯。如果是百分之百可行,你已經沒有機會了。

2、寧可慢一點,建立起靠譜的團隊後再去做,磨刀不誤砍柴工。

3、 過去長期積累的經驗並非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可能妨礙發現新機會的。而一個創業者最需要具備的素質是:快速學習的能力。

4、如果你只是被動地接受外界的訊息,做產品決策是不靠譜的,必須主動去調研,發現並解決問題。

採訪全文推薦如下:

程維在嘀嘀打車2012年9月9日上線之前,把產品拿給了美團網創始人兼CEO王興看。2014年3月1日,王興告訴我:“程維很實幹,我沒想到他能做這麼大。”

目前,北京10萬名計程車司機有7萬多人安裝了嘀嘀打車的軟體,6.7萬輛計程車裡近5萬輛安裝了嘀嘀打車的軟體。嘀嘀打車在全國開通近百個城市,安裝了48萬個司機端,幾千萬乘客端。

嘀嘀創始人兼CEO程維說:“搬移網際網路的速度以分鐘計,以秒計,不能懈怠,戰役一場接一場。”出生於1983年的程維,創業一年半。他創辦的嘀嘀打車,是一款基於搬移網際網路技術的打車軟體,使用者可以通過軟體預約計程車。

創業之前,程維是阿里巴巴的員工,先在阿里巴巴B2B工作六年,後在支付寶工作兩年,做到事業部副總經理的層級。他看到創業者拚殺,心裡癢癢的。有9個月的時間他在思考到底想要做什麼。他想,首先得是足夠大的事情,承載他對世界的夢想;其次,得符合搬移網際網路的趨勢。

他思考的時候是2011年下半年,當時電商熱潮還沒有過去,最先考慮到的是做家居電商,這個創業項目太重了,鏈條太長了,又要找好的設計師,又要找好的代工 廠;也考慮過做企業管理培訓,阿里巴巴有一套管理經驗,不過優質講師是很難複製的;還考慮過做本地生活服務的點評網站,說明人找到好的理髮師等等。程維先 後否決了6個主意,想到衣食住行,網際網路能否改變出行的模式?他在媒體上看到有關國外租車軟體的報道,但沒有搜尋到國內的打車軟體。

程維問了很多人,十個裡有十個說,這個怎麼可能做得起來?最主要的理由是司機不缺訂單,為什麼要搶你的活?路上都是活。第二個反對理由是,司機都是大叔,是 郊區的農民,哪有人用智慧手機的?程維自己打車,接連問了五六個司機,沒有一個有智慧手機,很受打擊。還有人認為在這種誠信體系下,叫車服務是不靠譜的。 “這些聽聽都是道理,但我覺得趨勢是一直往前的,智慧手機會越來越便宜,誰都會用,計程車這個行業,肯定會被網際網路給滲透。路邊打車這種低效率的模式會被 更高效的模式取代。”程維說。

“當時對這件事的判斷只有二三十分的成熟度,感覺這是一個機會,如果有軟體能幫你叫到計程車,很多人會用,是可行的。如果是百分百地清晰了,可能這件事已經沒有機會了。”

2012 年6月,程維和吳睿、李響一塊創業。嘀嘀聯合創始人李響記得,在阿里巴巴的時候,當時程維帶著他開拓北京市場,全國有9000名銷售,幾百個銷售團隊,程 維他們這個只有10多個人的銷售團隊花了一年時間做到全國第三。“很多銷售團隊裡,銷售冠軍的業績能佔到50%以上,我們團隊沒有特別突出的,能力平 均。”李響說,“我們都是新人,從零開始,程維自學了很多團隊管理的知識。”

程維提了一個口號,叫做“搬移網際網路讓出行更美好”。有人說,一幫阿里銷售的人做出來的產品,能好到哪裡去?

技術的確是這個團隊的軟肋。2012年6月創業,7月陸續簽下一些計程車公司,但是軟體一直沒達到上線的標準,從7月延後到8月,從8月初延後到8月底。程維實在忍不住了,給技術部門下了死指令,9月9日無論如何一定要上線。

產品最初是找外包軟體公司做的。程維覺得兩個月要把產品做好,現招團隊是來不及的。他找到的公司要價15萬元,被他砍到9萬元。對方向他信誓旦旦保證,功能肯定全都實現。程維留了一個心眼,先付款30%,做到一半的時候付款50%,做完驗收再付20%。結果那20%永遠沒付出去。後來,程維瞭解到這家公司在山東有合作的學校,嘀嘀打車最初的產品是一位中專老師帶著幾個學生給搞出來的。

拿到軟體,他到交委演示嘀嘀打車,叫10次車,能響6、7次。不響的時候,大家就盯著該響起來的手機,沉默10秒鐘。程維尷尬地把話題岔開。他學乖了,第二次再給人演示的時候,就帶上兩部手機,哪部響就拿哪部出來。

軟體外包的同時,他也招聘專案師。專案師一看代碼,就說這個水平太差了,基本沒法用。他找了好幾個大公司出來的專案師,都拒絕了他,“創業公司不確定性太大了,很多人覺得打車軟體未必靠譜”。直到後來他遇到原百度研發經理張博。

這個漏洞多得跟篩子一樣的外包產品讓嘀嘀打車的技術部門擦了一年的屁股。程維說:“一分錢一分貨,我們對創業者的建議是,寧可慢一點,建立起靠譜的團隊後再去做,磨刀不誤砍柴工。”

李響認為,程維學習能力強,冷靜,自控力強,團隊覺得最受挫的時候,他是最樂觀的;團隊取得很大成績的時候,他會追問為什麼取得成績,還有哪些問題?“領導冷靜,團隊就會冷靜,沒有人敢驕傲,也沒有人敢氣餒。”

2012年11月,公司賬面上只剩下一萬元錢,程維碰壁多次,A輪融資終於成了——來自金沙江創投的300萬美元。大家非常慶幸,程維把大家叫在一起到食堂裡吃了一頓飯,接著就回到辦公室討論業務問題。

聯合創始人、產品技術副總裁張博對程維的評價是目的感強,執著、能吃苦。在上海,競爭對手業務增長速度更快,程維說不拿下上海就不回來。他們幾個人趕到上 海,打了連續兩周的仗,幾乎沒睡覺,晚上討論專案,第二天白天執行,晚上根據效果調整專案,討論到凌晨兩三點。一周之後,效果就出來了。北京花了3個月安裝1萬個司機端,上海則花了40天。

在程維的身上你可以發現,在當下的創業浪潮中,過去長期積累的經驗並非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妨礙發現新機會的。而一個人身上最需要具備的素質是:快速學習的能力。

2014年2月26日,北京火車南站西入口,計程車地下通道,拐角處一塊空地上,七八個司機圍著3個 穿著羽絨服的年輕人,旁邊牆上拉著紅色廣告條幅:“用嘀嘀省時省力更省油”。這些司機大多是嘀嘀打車的新使用者,找嘀嘀打車的地推幫忙安裝軟體,還有的司機 在使用中遇到各種問題,來尋找解決專案。有司機將眼鏡推到腦門頂上,仔細看著手裡的智慧手機;有司機反覆問,我需要用筆(把交易)記下來嗎?年輕的地推耐 心地反覆保證,你放心,每筆交易在後台系統都有記錄。一位司機說,春節前有一筆10元的獎勵現在還沒打到我賬上。嘀嘀北京司機主管王品哲趕緊上前,留下自己的手機號碼,說:“我們一定會解決,如果還沒解決,您就打我電話。”

這個嘀嘀打車的服務點,每天至少要為五六百位司機解決安裝問題。目前,嘀嘀打車在北京有8個服務點,分佈在北京西站、南站,南苑機場等。

北京南站西入口的地下通道,沒有暖氣,陰冷陰冷的。地推早晨7點抵達這裡開始工作,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平均每天工作15個小時,手幾乎沒有停過。他們需要盡快熟悉業務,也許第二天就拎著行李調到另外的城市開疆拓土。“公司發展太快,來不及培養人才,只能讓地推們多幹活,迅速成長”,王品哲說。

北京有189家計程車公司,近7萬輛計程車,10萬名司機。2012年6月,程維他們的目的是兩個月內安裝1000個司機端。“我們就是做地推出身的,很有信心,現在跟計程車公司談能有多難?不收你的錢,免費跟你合作,還不好談嗎?”一個多月過去了,他們跑了一百多家公司,沒有敲開任何一家計程車公司的門。每家公司都問一個問題:你有沒有交委的合同檔案?沒有的話,憑什麼調度計程車?這是北京市調度中心的管理範圍。我不跟你合作,我們不差你這個錢,也不靠你調度掙錢,你沒有檔案,我容易犯錯,沒理由跟你合作啊。

程維根本沒有交委的關係,他只好找交委的人聊一聊,對方說,我們有調度平台,你先別上線。

員工受不了了,覺得這事不靠譜。程維對大家講,再堅持一下,跑完189家,沒有一家願意跟我們合作,我們就認了,放棄。李響說:“我們大起大落的時候,程維能夠穩住大局,讓大家感受到,跟著老大是絕對靠譜的,問題只是短暫的。”

在北京昌平、只有200輛計程車的銀山計程車公司,成為第一家跟嘀嘀打車合作的公司。銀山的老闆容許程維他們在司機例會上花費15分鐘介紹產品。當時100個司機在場,只有20個有智慧手機。

大多數在例會上給司機講課的,是洗座套的、賣機油的,都是想辦法賺錢的。司機們面面相覷,這是新型騙術吧?“計程車這幾十年,工作模式沒有變化,就是掃馬 路、趴活,無非是路越來越堵,油越來越貴,活越來越難做,收入下降,社會地位下降,沒人願意做計程車司機,沒人願意嫁給計程車司機。”程維說。

第一場安裝了8個司機端。程維拿著合同給其他計程車公司看,人家都做了,你們也可以嘗試一下,撬開了第二家、第三家。地推團隊的人互相打氣,今天突破兩位數 了,這次有人在會上喝彩了。聯合創始人吳睿說:“找出租公司談太費勁了,他們是特別官僚的機構,投入和產出一點都不成正比。計程車公司作為第三方來看,他 是旱澇保收的群體,他為什麼要做這個呢?他的動力在哪裡呢?”

程維說:“我們還想過找交委,那更慢了。我們花費很多心思跟政府部門談合作,結果也沒有看到什麼成績。嘀嘀打車真正做起來是跟司機談,真正的受益者是司機。”

首都機場附近的北皋是計程車司機聚集點,嘀嘀地推團隊在那裡擺桌子設點,第一天就被城管給趕走了。吳睿說:“城管三天兩頭來找麻煩,我們不斷跟管理部門解 釋,我們是要解決計程車降低空駛率,提高運營效率的,管理部門也會想對他有什麼好處呢?你能夠給我帶來什麼?按照他的規定繳納一部分費用,讓他來認可年輕 人創業的主意,支援我們。”

2012年9月9日,嘀嘀打車上線,已經安裝了500個司機端,但是上線亮燈的只有16個。第二天,滅了8盞。當時嘀嘀打車的辦公室在中關村e世界,e世界是一家數位賣場,樓上被商家租來做倉庫,因為價錢便宜,程維租了一個100來平米的倉庫做辦公室。兩位司機衝進辦公室,把手機往沙發上一扔,說你們這些騙子,騙流量。沒有乘客用嘀嘀打車,就沒有訂單,司機開了一整天的手機軟體,一聲響聲都沒聽 到,反而收到短信知會他用了20兆的流量。

很多司機都不相信,拉活這麼多年了,已經形成了 固定的習慣,以為嘀嘀打車是騙子,和運營商合夥騙他的流量,有些司機死活不肯裝,還打110報警。有些意識先進的司機安裝了,不會用,一晚上開著軟體,跑 了一晚上的流量,第二天就跑來算賬。怎麼講,也跟他說不通,就得賠他錢。嘀嘀打車的前期,遇到這種問題都是賠錢的,乾脆出了措施,給司機流量補助,一周5元。

每個司機都在抱怨,產品哪裡不好,耗費的流量高、電量高,聽不到訂單,定位不准;改了十幾個版本之後,訂單漸漸多起來了,兩個月後,終於有超過100個司機同時線上。第一次達到100個司機線上的時候,專門 盯著螢幕的客服喊起來:“天哪,好訊息,我們有102個司機線上。”程維趕過去看的時候,只有99個。幸好客服截了圖。

 

 

About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