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 電子書E-Book製作賺錢術+技術諮詢】本月特價優惠中! 電子書(E-Book)製作方便,不需要大型印刷設備。 因此製作經費低! 商業利潤良好! 環保愛地球! 不用【砍樹造紙】降低紙張用量。 容易透過網路傳輸 與親朋好友分享與銷售! 沒有保存潮濕.害蟲咬.紙張污損的危險。 可以使用外置的語音軟體進行朗誦。 文字大小顏色可以調節。 電子書是:電子檔案,不占房屋書架空間。 【希望全民一起來:節能減碳】推動無紙化 E-Book 閱讀轉型!

進入數位時代 電子書(電子紙張創意無窮!)

進入數位時代,書本由傳統書本印刷市場轉為電子書在電腦與平版電腦閱讀
現在又有新的革命,那就是:電子紙張
電子紙張可神啦!運用更是充滿創意,可以說是明日之星
今日在網路上看到:電子紙張所帶來的文化創意啟示
嗯!就是這麼讓人對電子紙張上市與平價化充滿期待





以下是【電子紙張所帶來的文化創意啟示】的報導全文引用
———————————————————————-

不只是電子書 電子紙張所帶來的文化創意啟示
‧陳徵蔚
與往年不同,此次展覽除了介紹最新閱讀介面外,同時也回顧了過去的紙張文化。
在綠色主題館中,對比展示了最新的電子紙張以及中國明代古籍。
此外,在距離電子書專區不遠的青年創意館,「美好一日工作室」擺設了古董級圓盤印刷機以及老樣紙本, 古今對話的氛圍

TIBE 2012 第二十屆台北國際書展是台灣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今年世貿一、二、三館分別展出不同主題,然而最吸引我的,是未來閱讀的趨勢。

與往年不同,此次展覽除了介紹最新閱讀介面外,同時也回顧了過去的紙張文化。
在綠色主題館中,對比展示了最新的電子紙張以及中國明代古籍。
此外,在距離電子書專區不遠的青年創意館,「美好一日工作室」擺設了古董級圓盤印刷機以及老樣紙本, 古今對話的氛圍,除了科技感十足外,也平添幾分復古的人文氣息。

我偶然間與工作室負責人楊忠銘先生閒聊,這才知道原來展出的古董 (包括機器、櫥櫃、活版鉛字等) 都是人們丟棄的垃圾,經由他們撿回、整理,最後才呈現在大家眼前,成為懷舊物件。
「老舊的未必比新穎的差,皺摺的未必比平整的遜色」,他說。
而這段話,不啻是今年台北書展的最佳註解。同時,也令我想起媒體先驅麥克魯漢的「媒體演化四法則」 (tetrad of media effects)。

在 Laws of Media 與 Global Village 中,麥克魯漢認為媒體演進並不是線性的汰舊換新,而是複雜的螺旋循環,雖然舊的媒體會被「淘汰」,但也可能因為新的技術而被「重拾」、「轉化」或「強化」。

電腦看似淘汰了紙張,造成「無紙化」,但是印表機卻重拾甚至強化了紙張使用,致使用紙量不降反增。
此外,電子紙張轉化了傳統紙張習慣,讓傳統書籍成為了電子書。同時,帶有電荷的「電子墨水」強化了傳統墨水,使得應用更加多元。
電子紙類似紙張閱讀,又可以進一步整合多向敘述、多媒體與網路環境,成為「加強版」的紙張。

電子紙張的原理,是在塑膠薄膜夾層鋪上無數圓球顯影膠囊,膠囊中懸浮著帶正、負電且成分近似傳統墨水的黑、白微粒,透過電磁感應,這些粒子就會排列顯影。
電子紙張的主要優勢,在於非常省電,只有翻頁時須通電,待文字圖像固定後即可長期保存而完全不耗電,而且類似傳統紙張閱讀習慣,即使在室外強光環境亦可閱讀,並且可以剪裁成各種形狀。

表面上看來,電子紙張只不過是一種省電、無背光的顯示設備而已。
然而從更深層的角度觀察,電子紙張發展的意義在於透過人們千百年來對於紙張的傳統習慣,將嶄新科技融入生活中。
以既有習慣為支點,新興技術為槓桿,讓文化轉型產生了重要過渡。
元大科技市場經理田理國先生在一場名為「超越電紙書的想像空間」的講座中提到:「電子紙張並不是改變使用者的習慣,而是延續舊有習慣,提供更強化、多用途的應用」。
事實上,不只是電子紙張,幾乎每一項成功的新科技,都具有連結過去與未來的特徵,他們一方面兼顧了既有的使用習慣,另一方面再加入少許新穎成分。
這種「 三分新、七分舊 」的模式,恍若科技演進的「恰恰舞步」,退一步進兩步地逐漸將人們帶進未來。

有趣的是,元太科技乃是永豐餘旗下子公司。
這家傳統紙業集團於 2005 年合併 Philips 電子紙部門、2008 年取得韓國 Hydis 74%股權,並且在 2009 年取得 E-Ink 全部股權及電子紙關鍵技術和專利,成為全球第一個同時整合電子紙上、下游供應鏈的公司。
從傳統紙張到電子紙,永豐餘的發展的確「延續舊有習慣,提供更強化、多用途的應用」。 這樣的觀念,印證了麥克魯漢的觀察,舊媒體終為新技術所「重拾」並且「轉化」、「強化」。

電子紙張只能應用於電子書嗎?
根據元太科技統計,實際上電子書應用僅佔 23%,而室外與室內看板則另佔 23%,各類訊息顯示器佔 30%。除了一般已知應用外,電子紙張也可以用於其他領域。
例如教室電子白板,或是電子砧板 (可顯示食譜)、信用卡、儲值卡、電子錶等等。
此外,電子紙的顯影原理是透過電泳,類似生物界變色龍體內的變色細胞運作,因此利用相關技術,便可以讓顯影膠囊覆蓋戰車甚至野戰服裝,發展軍事迷彩。
在時尚界,也可透過顯影膠囊製造衣料,讓衣服隨情境或心情改變而轉換衣服顏色與式樣。

著眼於新穎技術重拾、轉化並強化舊有習慣的觀點,我個人認為電子紙張應用對於文化創意應用具有許多啟發。
藝術創作不斷開發新媒材,且不同媒材將影響創作與表現方式。因此,電子紙張自然也可能成為極具潛力的媒材之一。

我曾於2011年1月24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聆聽書法家徐永進先生談論他如何透過行動書法、舞蹈書法等方式尋找創作可能性。
其中他與優人神鼓合作的 《台灣夢 Taiwan Dream》數位書法環形劇場十分引起我的興趣。
透過電腦動畫,將書法文字以3D方式動畫呈現,其中墨跡、筆觸不再只是固定文字,而是不斷游移變換,並且改變排列方式。
一點點的跨界融合,便創造了截然不同的書法體驗。無獨有偶,某位澳洲藝術家所創作的《氣韻生動》,也是利用電腦動畫技術,讓水墨畫中的「氣韻」真正「生動」起來,實際呈現水墨繪畫中筆觸流之美。從徐永進先生到《氣韻生動》,甚至是上海世博中國館的「會動的清明上河圖」,都結合了書畫藝術與電腦科技,亦即傳統(經典)藝術與新科技,因而重拾、轉化、強化了傳統藝術表達模式。

因此,電子紙張可以對文化創意帶來什麼啟示與改變呢?它可能是書法創作的新媒材,也可能帶來劇場舞台背景、道具、服裝的新可能,從而影響劇場表現方式。透過舞台電場改變,快速變換背景、服裝,這有可能待捱什麼樣的創意?

此外,城市規劃不只是空間運用與建築結構而已,更應該融入文化與歷史元素。
英國倫敦大街小巷都鑲嵌著藍色圓盤 (Blue Plaque),默默訴說著每個地方的歷史與文化,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
在時空景觀不斷變換的台灣,許多歷史文化都被淹蓋在新建築之下。然而,誰說快速變化不是另外一種數位文化氛圍?
在城市街頭,能不能擁有屬於當地,遍佈各處的文學、文化看板 (digital cultural signage)?
可否利用電子紙張成本較低,耐天候、且可隨時變換內容的優勢,讓作品成為作家生長土地的地景一部分?
無論是前輩作家,還是新銳詩人,都可以藉此發表,與土地連結。
藉此,來到台北武昌街人們會想起曾在這兒擺書攤的周夢蝶。經過左營街頭,路人不會忘記張默、洛夫與瘂弦與《創世紀》詩刊。

電子紙張適合戶外閱讀且輕薄的特色,亦有利於「移動文學」(locative literature) 發展。
這是近幾年在英、美實驗的文學創作模式。讀者閱讀時需要移動位置,透過衛星定位 (GPS) 顯示與位置相關的情節內容。
這種文學形式可能是利用特定城市位置、捷運路網來控制閱讀節奏與情節進行,無論以此閱讀經典偵探小說福爾摩斯,漫步倫敦街頭,或是史蒂芬金的小說,都可以結合文學與觀光,創造難以想像的經濟效益。
或者,也有些作品不局限於任何城市,而是利用相對位置控制敘述路線,在讀者移動特定方向或位置時顯示情節內容。

移動文學的發展讓真實城市空間、虛構故事空間以及網路空間三者產生了有趣的連結。
然而,過於沈重的閱讀設備,以及不適合戶外閱讀的背光螢幕,都可能造成移動閱讀的障礙。
因此電子紙張的發展有助於此類文學作品的推廣。

甚至,有沒有可能在城市各角落利用電子紙張貼閱讀點,讓讀者在探尋城市的同時,閱讀有趣的故事,甚至容新融入、詮釋城市歷史?

當然,無論是電子紙張或是電子書閱讀器,都只是媒材與硬體設備,它們只能間接影響文化創意,然而真正的內容創作,仍需藝術文化工作者的努力。
電子紙、電子書只是水龍頭而已,我們所缺乏的是廣闊細膩的內容產業,亦即水龍頭後方四通八達的「供水網路」。

台灣是電子紙張的製造大國,全世界九成以上的電子紙來自於這片土地。
然而,我們卻並未擁有相對應的文化內容生產供應鏈。
數位硬體的高度發展以及數位內容的相對貧瘠,是每一個文化工作者都應該面對與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