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與周易的區別——易經的來龍去脈【八字命理教學】
易經與周易不是一回事。
《三字經》:“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所以周易只是三易之一。連山易以艮卦為首,歸藏易以坤卦為首,周易以乾卦為首。三易都是64卦體系。
而64卦體系是八卦重疊而成。八卦之體,古人稱先天八卦,《說卦》上:“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先天八卦方點陣圖的方位是:南乾天,西南巽風,西坎水,西北艮山,北坤地,東北震雷,東離火,東南兌澤。
與先天八卦對應還有後天八卦,《易大傳-說卦》中的一句話:“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緊接著這句話後面,《說卦》中有一段說解:“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後天八卦圖的方位是:南方離火,西南坤土,西方兌金,西北乾金,北方坎水,東北艮土,東方震木,東南巽木。
而先天八卦起源於河圖,伏羲受河圖,畫先天八卦。《尚書·顧命》孔安國傳:“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禮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乃則之以作《易》。”《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圖之,八卦是也。”
後天八卦起源於洛書,大禹受洛書。《竹書紀年》:“帝禹夏後氏。”陳註:“當堯之時,禹觀於河,有長人,白面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事······洛書龜書是為洪範。”《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九疇是也。”
河圖和洛書演化為先天和後天八卦以後,易經象數學說於是開始了。
洛書在夏代最興盛,洛書產生了九疇。《尚書·洪範》:“天乃錫禹洪範九疇。”“洪範”即大法,“九疇”是九種治國大法。《漢書·五行志》說:“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班固《五行志贊》也說:“《洛書》賜禹,八卦成列,九疇由敘。”根據傳承的關係來看,禹得《洛書》是可信的。紫白朮起源於洛書九數,堪輿學玄空理氣起源於洛書,夏易是《連山》易,所以堪輿學基本屬於《連山》體系。
河圖產生了十天干,星象學產生了十二地支,後天八卦產生了奇門、太乙,用干支學60甲子闡述宇宙規律最早出現於《黃帝內經》,我認為《黃帝內經》與《歸藏》易有理論淵源,所以四柱八字命理學屬《歸藏》體系,但不能說四柱學起源於商代。就像《易傳》雖屬《周易》體系,但《易傳》是孔子寫的,出書在《周易》之後一樣。
中國古代太乙九宮占盤。一九七七年,安徽阜陽縣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至遲為西漢時期文物。其正面按八卦位置和五行屬性(水、火、木、金、土)排序,九宮的名稱和各宮節氣的日數與《黃帝內經 ·靈樞·九宮八風》首圖完全一致。
河圖洛書是怎麼來的?起源於天文星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翁文波教授在遺作《洛書推理》(見《羑里易學》第一卷第三集)一文中說:
《易經》的起源有可能和《洛書》有點關係。《易經》的“易”字可能由“日”和“月”二字組成。故推理:《洛書》是一種天體圖案,或星圖。從‘月’字出發,可推理:這片星圖可能在月球軌道,暫稱之為白道附近。
他繪製了《洛書和一段白道附近的星圖》,見下圖:
翁文波教授認為,《洛書》起源於黃河流功能變數,這幾顆很亮的星,可能在夏天的上半夜在中天容易看到。在我國的文獻中提到的恆星約有二十餘個,內含這些星《洛書》的左上、左下、右下各有封閉的斜方形圖案。它們是雙子星座、大犬星座、天兔星座。圖中兩幅圖案的封閉聯線,都是《洛書》和星圖中原來就有的,當然不實際存在,而是哲學家和天文學家想像出來的。他推理說:“古之《洛書》,可能和預測黃河洪水有關。”
鄒學熹先生也是用天文來解釋《洛書》的,他在《中國醫易學》中也繪製了一個《洛書九星圖》(見下圖)
此圖是據北斗星所指,從天體上找出九個最明亮的星為標示,配合斗柄以辨方位,發現九星的方位與《洛書》的方位和數量相同。中宮是帝星(北極星)五星,正下方是北極一星居北,正南是天紀九星,正東是河北三星,正西是七公七星,東南是四輔四星,西南是虎賁二星,東北是華蓋八星,西北是天廚六星。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為陽,為天,為奇數;黑點為陰,為地,為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構分佈為:
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與八為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齊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圖乃據五星出沒時節而繪成。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舍為區劃,由於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見,河圖乃本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製,這也是五行的來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後,火星見於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於中天,表示長夏濕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為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以上便是整個易經體系的脈絡,所以易經是個廣義概念,易經包括周易,易經是一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起源,易經內含天文、曆法、星占、星命、河洛、八卦、連山、歸藏、周易、五行、干支、奇門、太乙、玄空、六壬、堪輿、中醫、相法、占卜等諸多法門,所以易經闡述的是宇宙人生的起源、生長、發展、變化、消亡的所有規律,並用數學模式做出準確的推算,此即佛陀十號之一“世間解”也。